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淮安 “总督漕运部院”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3 秦九凤 总第007期 放大 缩小

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新近发现的明清两朝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引起了全国文物、交通部门专家的广泛注意。在听取了有关专家建议后,淮安市改变了对这一地方的原有规划设计,决定保留下这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总管全国漕粮运输的旧址,并改建成“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公园”,供游人观赏,以传承后世。

春秋时期,周敬王34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运兵送粮北上中原与齐桓公争霸,遣民夫在扬州东侧开凿了一条古邗沟,引长江水北上,经连邵伯湖、高邮湖东至射阳湖再折向西北至淮安末口的淮河南岸。《左传》记载,“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这里的“哀公”是指鲁哀公,“九年”即周敬王34年。西晋大学者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则更明确地指明说,“于邗江凿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能在末口用棕绳木绞关起坝。于是,末口这个地方就成为当时控制南北水运的中心,逐渐地繁荣起来。

古邗沟使用一直持续到了隋代。隋炀帝又征夫开凿了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使南北的运输量大大增加。由于当时的帝王大多在北方建都,皇粮、军饷等都必须由富庶的南方供给,当时又没有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大运河便成了历代皇家的经济生命线,地处大运河中部、控制江淮联络枢纽的淮安就成了一块黄金宝地而兴旺起来。为了管理好这条黄金水道,历代中央政府都派设了专门机构和大员驻节。唐宋两代叫江淮转运使,元代改叫总管府,明清两朝都叫漕运总督(相当于今天国家的交通部)。

Image

漕运总督总管着全国的漕粮运输。清同治年间的《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依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明清两代,经淮安运往北京的粮米,每年都达几百万石。清顺治年间,每年达367万石左右,“居天下强半”。

漕督部院是中央派出机构,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因此,有一大批理漕官吏和卫兵住在淮安。各地途经淮安的漕船停泊后,都要等待盘查,并装卸货物,饮晏休息,这就又促进了淮安商业的繁荣。《续纂山阳县志》上记载:“漕督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就是淮安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清代末年,随着铁路的兴建,海运的兴起,加之大运河的淤塞,漕运逐渐被海运和铁路运输取代。光绪31年(公元1908年),繁荣了千余年的淮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漕运总督部院被裁撤,改办陆军学堂,后来又成了江北提督府所在地。去年,按淮安城建部门规划,拟在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上建成一漕运广场。工人们在施工中发掘出了该遗址的大量残留物,如砖石甬道、府梁柱下的石础等,遂报告政府部门。经有关专家考查认证为明清两朝的总督漕运部院旧址,建议保留并保护。淮安市、楚州区有关领导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将原先规划的漕运广场改建成漕运总督遗址公园,供游人观赏,从而保存下了这一全国的漕运管理机构的遗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