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深圳为现代化“中国方案”提供实证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5 总第108期 放大 缩小

  

  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世界潮流与中国因素是可以融合的,中国独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功的。

  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聚合发力

  市场化——正是各种要素功能市场化率先形成,创造了深圳现代经济起飞的土壤,使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块土壤聚集成长,使深圳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

   国际化——通过承接各种外资投资企业,深圳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资源解决了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法制建设等要素禀赋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发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构建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圳本土的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扩大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

  工业化——深圳的工业化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发挥土地、劳动力廉价等比较优势,开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完成工业化的起飞。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自主创新渐显后发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迈进。

  城市化——深圳的城市化是其工业化的影子。凭借工业化的推拉力,深圳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小镇向现代化都市的跨越。深圳由此成为中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方式,吸纳大量外来劳务工并完成其职业转换。

  赶超型的经济增长、市场型的发展动力、混合型的经济体制、开放型的社会结构

  近30年的中国经济是典型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一特征在深圳表现得尤为突出。深圳由一个前工业化的农业地区发展为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由一个封闭的县城成长为一个全球货物生产出口量最大的口岸,赶超步伐之快,举世罕见。我们以邻近的香港作为参照系来说明这种变化:创立经济特区前的197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约为香港的0.36%,深港GDP的比值约为1:549;2000年,两地比值跃为1:8;到了200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已相当于香港GDP的57%。深圳的支柱产业已经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与香港形成良性互补。

  市场型的发展动力是深圳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尽管国家在最初的设计上给予了深圳一些优惠政策,也包括一些具体项目,但这不是深圳发展的最主要动因。改革开放后,深圳最早将自己融入全球的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而获得了发展所亟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高级资源。这些资源的配置当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从总体来看,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则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律体系进行安排的。

  混合型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潮流+中国因素”。在所有制结构上,深圳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际上深圳的非公经济企业从数量上、产值上看已经远远超出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但是这仍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色。

  开放型的社会结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子。没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也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而要素的自由流通自然包括人的自由流动。1979年,深圳常住人口31.41万人;2009年,常住人口达到891.23万人。因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个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吸纳了众多的外来人口,成为一个移民社会,培育了一种自由、开放、包容、共生的城市精神。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转型、以和谐促稳定

  以开放促改革。深圳是中国打开国门办特区的典型,香港因素和外资因素对深圳的成长有着全面的影响。在内生变量增长缓慢的时候,引入外部资源,直接促成了深圳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建立。深圳通过模仿、移植香港的经验,将体制外的因素带入到体制内部,通过政府引导等方式,加以转换和推广,降低了体制之间的不协调,逐步夯实新制度的基础。深圳通过开放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以改革促发展。深圳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确立了市场对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同时,尊重市场选择的政府也在积极引导经济发展的路向,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空缺的部分;改革方向正是由“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推动的。政府除了必要的规划、财政和金融干预手段外,主要还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以创新促转型。深圳走着一条高度浓缩的现代化旅程,30年来经济不断处在转型升级的产业变动中,由于市场产生的竞争压力和外资带来的技术转移,使深圳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经验告示人们,市场永远是创新的引擎,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能萌发对创新的不竭需求。深圳经济的每一次转型,都是由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推动的,是由学习消化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升级过程。

  以和谐促稳定。纵观深圳30年的发展总体平稳,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策略特点: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平衡,对任何重大改革都强调先多点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强调存量稳定、增量改革,避免动荡过大。因此,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没有引发重大的社会震荡。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之后,以公平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体制改革顺势展开。稳定的环境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

  先行先试成功扮演“探路人”的角色

  深圳之于中国,最为重要的不是贡献了多少税收,创建了多少企业,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在于它为中国整体的改革开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和借鉴,努力为现代化“中国方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实证,让国人对改革方向和路径的认识逐步一致,进而形成制度创新的基础。

  在过去30年里,深圳的实践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需要经济特区对改革与发展一些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作出回答,深圳以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成功地扮演“探路人”的角色。我们可以把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试验探索作用。制度安排对于经济有效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深圳在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结合,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领域改革,在将体制外的制度纳入到体制内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移植、转化和创新等作用,凸显其试验价值。

  二是示范标杆效应。从一个后发地区崛起成为新兴发达地区,深圳的成功给中国其他地区作出了榜样。国家有选择地对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引发全国各地的模仿学习,深圳成为中国学习市场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一所大学校。经济特区通过对外投资、产业转移,提高了承接地当地劳动者素质,传递了市场最新的信息,在运作上打破传统的经济运行机制,促成当地市场体系形成,将市场经济的观念和规则植入内地,从而将经济特区的效应放大,进而带动全国范围的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此外,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将经济特区上缴的利税投入到欠发达地区,带动各地共同发展。

  对于国家而言,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世界潮流与中国因素是可以融合的,中国独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特区30周年纪念是特区的“成人礼”。今后,深圳要继续力争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文/乐正 编辑/王沫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