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老手艺之磨刀人

junshiboji 2010-12-10 18:11:05 (文/梁平 编辑/八赋子) 总第107期 放大 缩小

  “磨剪子……锵菜刀……”。

  几声高亢绵长的吆喝,将我慵懒的周日早梦喊得支离破碎。眯着惺忪的双眼往下看,见一老头背着磨刀行头,正环视周围的高楼,大声招徕。

   我急忙应声:“磨刀,我磨刀。”磨刀人闻声仰望:“好,我上来。”我急了,其实磨刀只是一个借口,拍几张手艺照片才是真,他上楼来,狭窄的楼道无法举机。又喊了声:“你在下面等着,我下来。”我迅速穿衣洗漱,跑进厨房找了把早已退居二线的菜刀,提刀下楼。

  磨刀人见我一手菜刀一手相机,问:“你出门吗?我很快就磨好,几分钟。你有急事的话,我把刀磨好了放在哪家,你先把钱给我,三块。”看得出,磨刀人是个急性子,我将刀递给他:“不出门,也没急事,我只是想拍你磨菜刀的手艺。 ”磨刀人满脸诧异地望着我:“你拍我?你是干什么的呀?”我一笑:“我就是这学校的老师,喜欢拍照片,最近在拍各种老手艺,留个纪念。”他还是疑惑不解,并没有接过我的菜刀:“有什么拍的,看我这一身,也没有穿件体面衣裳。”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磨刀人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他接过刀,看了下:“你的刀,很长时间没有用了吧,去锈一块,锵薄一块,磨刀一块,共三块钱。”我连忙点头应允,开始做拍摄的准备。

  磨刀人叫廖秀生,其实并不老,今年刚四十八岁,河南漯河人,原本是个铁匠。八十年代末,大机器批量生产的铁器抢走了市场,他的铁匠铺生意顿时清冷。万般无奈之下,廖师傅不得不熄炉停锤,放弃了自己十多年的铁匠手艺。两年后,廖师傅置了套磨刀家什,别过老家,远走他乡谋生路。自胆怯的第一声吆喝,到现在已整整十五年。十五年,对于那些生活滋润的人,也许很短暂,可背井离乡的廖师傅,这十五年却是一天一天数过来的。他租住在常德市青阳阁的一间小平房里,小屋既阴暗又潮湿。他告诉我,最难挨的是晚上,总望不到天亮。

  磨刀人的行头是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一粗一细的两块磨刀石,凳腿边吊个水罐。凳子的另一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个旧包,装些简单的工具:锤子、钢铲、砂轮、水刷、水布。菜刀用的时间长了刀刃会钝,就需要锵薄。锵菜刀很讲究,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用砂轮打,软的用钢铲锵,最后用磨刀石磨。锵刀就是个铁刨子,有的磨刀人用手摇砂轮代替锵刀,省时省力。廖师傅告诉我,用砂轮磨刀,刀刃遇热退火,会减弱钢性。他是很少用砂轮的,就是用磨刀石磨刀,也要不断浇水降温。

  廖师傅费了很多工夫才将我那把旧刀口打薄一点,嘴里不停地说:“好钢火。”我问他一天能磨多少刀,他答:“运气好的话,一天能磨二十多把,运气差就只能磨几把了。”我又问:“你是怎么进来的?我们这里的门卫管理很严的。”他回头憨厚地一笑:“我说你们学校食堂的李师傅请我来的,姓李的多,他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刀很快磨好,廖师傅用拇指试了试刀锋,用抹布擦拭干净,交给我并叮嘱:“是把好刀,不用就擦点油。”我想请廖师傅留下名字与联系电话,好送照片给他,他笑了笑:“哪里有电话?我这些年,不知搬了多少次家,怎么安电话?再说安了,打给哪个?”他只是很认真地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廖秀生”三字。

  我递过一支烟给廖师傅,他摆了摆手:“不抽,不抽的。”背起板凳,走了。声音比先前小了很多,但仍是长长的拖音:“磨剪子……锵菜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