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莫让“志愿者”沦为“全民城管”

fengyanfengyu 2010-12-10 18:11:05 总第106期 放大 缩小

2009年全国维稳经费达到5140亿元,中央政府公共安全支出增长47.5%。而这种志愿者不会占编制名额;以提供线索等具体指标发放奖励,无固定工资;且志愿者人数众多,一年就有43.5万人次,实属“廉价”。
——《莫让“志愿者”沦为“全民城管”》

只要合法,任何个人、任何企业可以用任何方式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在法律的框架内,他们拥有完全的、不受任何伦理道德约束的行动自由。而不必理会“民族品牌流失”的议论。                                   
——许小年

经济学家王小鲁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警示中国贫富差距大到令人难以置信。2008年官方统计数据未能统计进去的居民收入大约相当于GDP的30%,将近三分之二的未申报收入进入了10%最富人群的腰包,国内“灰色收入”可能高达9.3万亿元人民币。
——叶檀

对于企业家而言,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倒下,无疑是最优雅的死法。显然,中国房地产商得不到这样的殊荣。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担任多年主任的陈淮显然很了解弟兄们的悲惨处境,开始为他们发出预警:“迄今,我们中国开发商只有四种死法,卷款潜逃、行贿案发、内讧解体、屯地被查。几乎找不到被市场淘汰的例证。这是市场发展不成熟的表现。”他的结论相当耐人寻味。也对房市留着很大的面子。
——石述思《请为中国地产商选择一种死法》

“挟尸要价”的丑恶,新闻照片的批判性之强,质疑者的声音,以及原作者的远走他乡,都在传递着一个讯息,那就是社会现实的残忍和冷酷到了何种的地步!而其中纠缠的利益链条,不打破不足以完成道德重建。
——赵治国

我们的第一代农民工,在进退两难的半无产阶级化的路途中所产生出来的焦虑和痛苦,被宏大发展论述的轰鸣声所淹没。于是,他们回家,盖一栋房子,养儿育女,期望他们的下一代能走出农村。
——潘毅《世界工厂的尽头:还农民工一个生存的权利》

唐骏和禹晋永们敢于挑战道德底线,是因为很多人见识了实用主义并迷茫于其中,不知实用主义并非朴素的真理,而是机会主义者的狡辩,当伪哲学占领殿堂并长期宣传谎言的时候,人们如1984中的温斯顿一样,迷失了。
——网友五颜六色的熊

也许奉献是一种美德,但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它才可能成为美德。任何鼓吹用强制手段强迫他人奉献的言论,任何用强制手段强迫他人奉献的行为,都是极大的不道德,并且也只能造成更大的不道德。
——《他人的苦难》

在多年以前,如果有人敢于以自己的人格、信誉、社会地位起誓,往往都会博得广泛的信任。 然而,社会转型期让中国社会的道德信用体系出现了危机,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现了断裂,传统道德对个体的社会信用约束力也呈现出式微迹象。
——易艳刚

我们对山川风景的态度,不够友好,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你如果有闲有钱的话,早看见她比迟看见她好。这就像水灵灵的闺女,经不三不四的人瞎折腾,就弄得黄皮寡瘦,不成人形了。所以来得最好别太迟,否则看到的便是孀居的老妇,哪里还能见得着曾经黄花闺女时的妩媚样子。
——冉云飞《旅游五宗罪》

高拆迁成本和高房价谁推高谁是个复杂问题,就好比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不能仅凭一家之言,就将高房价归罪于拆迁成本。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拆迁成本无疑需要控制,但这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拆迁成本推高房价”是什么逻辑?》

城市生活,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切都不再以传统的宗法为纽带,而是基于协商精神的社群生活。处理纠纷,再也不可能靠家庭会议或者亲戚动员,而是平等协商和法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变的不只是乡村的景观,而是乡村的基本生存模式。
——张三佛《亲戚消逝的年代》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惜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王小波

愈害怕失去的人,愈容易失去;愈想得到,就愈要放手。 放手是很难的,但是别无选择。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挽回的,比如良知,比如体重。 但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譬如旧梦,譬如岁月,譬如对一个人的感觉。 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才是痛苦。
——微博经典语录

聪明的人懂得借用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而愚蠢的人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会有所感悟。——聪明+勤奋=公司骨干,聪明+懒惰=公司老板。但是别忘了,要想做到“聪明+懒惰”,必须先成为“聪明+勤奋”。
——蔡文胜

很奇怪,媒体现在都对内地官方的检测机构极不信任,但又是这些人都在极力鼓吹官方应该实施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保障住房。官员还是这些官员,他们提供的检测报告我们不信任,难道他们提供的免费教育质量、免费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住房质量我们就信任?
——微博网友

相信房地产将永远上涨是一种难以理喻的疯狂,随着人口结构的根本改变,房地产将无可救药地下跌。这一拐点在日本是1994年,美国是2008年,中国是2015年。注意,人口的数量不是关键,年龄结构才是核心!虽然中国人口顶峰是2035年,劳动力高峰是2025年,但年龄结构拐点却在2015年。
——宋鸿兵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