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亚

renwu 2010-12-10 18:11:05 总第098期 放大 缩小

 

 

2009年,三亚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省率先加快统筹城乡,把其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朝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向农村延伸挺进,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逐渐缩小,城乡人民共享三亚发展建设的成果,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文明、祥和、和谐、富裕的景象……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春花烂漫,天涯海角气象新。穿行于三亚乡村,行走在纵横阡陌的田垄,处处扑面而来的是美丽新画卷:村村通公路,水泥路全覆盖;村村建起卫生室,小病不出村;村村有了保洁员,村容村貌大变样;安全引水进乡村,城乡供水一体化正加快;小孩有书读,青年有业就,孤寡老人有所养;煮饭做菜不烧柴,文体设施村村有,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

这就是三亚乡村演绎的一首首“变”奏曲。

每每看到乡村旧貌换新颜,老百姓喜笑颜开,感叹想不到自己也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表示,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三亚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机遇下,三亚将进一步加快城乡要素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力争在全省“领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村村修通了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财通”这句哲言,成为三亚市委、市政府引领农民致富金钥匙。三亚最边远的育才镇东方红村,今天天堑变通途。村民看着在该村宽敞的水泥路上往返的车辆,激动地七嘴八舌对记者说:“好像做梦似的,以前从村里到三亚市,一天最多一个来回,水泥路修好后,只用40分钟了,村里的槟榔、瓜菜、三鸟等农产品可源源不断的往外销,这路成了他们的致富道,而今城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也从这条路运到村里,成为他们生活的必用品,这条路也成了他们享受现代文明的路……”

育才镇东方红村是三亚最偏远的一个黎族村庄。2009年6月份,村里通向外界的水泥路终于修好,结束了“蜀道之难”的局面,成为三亚最后一个修通水泥路的自然村。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三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农村的道路建设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位,到去年年底,全市已经累计投资9亿多元,建设乡村公路676条,里程达到1200多公里,全市所有村民小组都实现了主村道硬板化,“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实现了城乡交通一盘棋,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形成,原本密集于城区的公交资源乡村的农民群众也开始享有。

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

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缩短城乡距离,让老百姓进城办事更方便快捷,让城里的文明进乡村,是三亚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城乡,消除二元差距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项重要的科学决策,让三亚的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公交车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变化。

距离三亚市区40公里左右的海棠湾农民更深深感受到公交车给他们出行带来的变化,不再为了进城出现了赶车的景况。该镇的农民说,自去年开通市区至海棠湾公交线路后,他们只花7—8元即可乘公交车进城了,不再为了等车赶时间了,不再因耽误时间,花几十元钱打的回家了,现在出行不仅大大方便,而且成本大大降低了。

2007年8月,三亚市就开通了全省第一条新农村公交线路——田独镇上下廖村至凤凰岛线路,2008年开通鹿回头至槟榔村、山水国际至大茅村2条农村公交线路,到去年10月份全市已开通了天涯文门、海棠灣等6条新农村公交线路,全市场6个乡镇,除了育才镇外,实现所有乡镇公交车全覆盖,公交车开到家门口的梦想得到了实现。

不仅如此,供水、供气等基础公共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实现基础公共设施的城乡联网。截至目前,在三亚市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已经开始集中供水,自来水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70%。同时,三亚市积极在镇区推广石油液化气,力争2013年各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

村村有了保洁员

全市自然村修通水泥道后,如何做好保洁护养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又一思考的课题,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村道保洁员措施。在通往该市所有自然村的697公里新农村的水泥道上,由于457名环境卫生保洁员保洁护养。

近日,记者来到凤凰镇的冲米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村道整洁干净,没有泥巴垃圾粪类,干净程度可与城里道路相媲美,一个文明干净靓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记者的眼前。

该村干部董玉光说,每天朝霞初升、夕阳西下时分,村里的保洁员高玉花、苏玉花就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挥起扫把,把水泥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要是逢上刮风下雨天气,她们就会忙到夜色阑珊时。自从有了村里保洁员后,村里的水泥道就再没脏过了,村民们对此乐滋滋的。

村村配保洁员,是三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五个一”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2009年,三亚政府投入近900万元,在新农村聘请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员457人,全部聘用当地贫困家庭,年龄40—50岁的中年妇女,工资500—700元,主要负责村水泥道,文化室等公共区域的打扫和管护,这是三亚把城市环卫向农村延伸做到“花钱买服务,花钱买干净”的举措。

为了实现乡村环卫管理常态化,目前,三亚市已经决定投资4600万元在全市六个镇建设10个垃圾中转站,及时回收农村垃圾,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同时,在今年完成三亚湾新城片区的污水处理厂基础上,三亚还将新建荔枝沟、海棠湾、崖城、槟榔片区污水处理工程,铺设农村污水管网系统,今后,三亚农村的环卫公共服务将实现城乡一体化。

煮饭做菜不烧柴

要说村里的变化,农民最有体会的就是煮饭做菜不烧柴了。这是三亚市把建沼气池,使用沼气当作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庭院经济的重要抓手的结果。到去年底,全市95%的农户使用上了沼气,煮饭做菜不再烧柴,既净化了农村的环境,又很好地保护环境,不少的乡村的山头开始绿起来了。目前,三亚的森林覆盖率达63%,三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03%,绿地率达41.44%,人均公共绿地达18.9平方米,构成一幅山青村秀城绿的美丽画卷。

谈到了沼气,育才镇农民朋友个个笑逐颜开,不少农民深有感触的说:“党和政府帮我们农民发展沼气,受益颇多,煮饭做菜不需要烧柴了,照明不需要用电了,同时我们可用在了种植业的发展,一举多得。”如今三亚农村的沼气池发挥了作用,形成了猪—沼—果、猪—沼—花、猪—沼—菜—猪(鱼)等生物链,每个农户至少拥有三条以上的生态链。田独上廖村由一个贫困的黎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村,家家户户养猪,少的一年五六头,多的几十头,并利用沼气发展种养的循环经济,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农家大念致富经

三亚紧紧依托城市优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经济,让广大农民大念致富经。目前,全市涌现出了湾坡村养鸭村,梅西、上廖养猪村,凤凰槟榔村,岭仔兰花村,天涯的玫瑰村,海棠的芒果村等10多个特色经济村。海棠湾的坡仔村养鸭户数达200多户,占总户数的75%以上,2008年全村仅此项收入就有100多万。

此外,乡村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在三亚农村也风生水起。凤凰镇槟榔村,是个槟榔婆娑,田园牧歌式的村庄,三亚审时度势,把之建设成为5A级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成为三亚第三代新的旅游景点,中外游客,到三亚,不到此一游,已有不到三亚的感觉,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里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整洁,一幢幛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仿佛成为一个田园式的别墅庄园。村民苏亚花几亩闲置土地,通过流转租给一家企业,每年的租金是9768元;槟榔村乡村游给她的糯米酒带来好的销路,平均每个月可卖40坛糯米酒,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

生态农业观光游,农家乐逐渐成为乡村经济的亮点。在三亚市政府的支持下,田独、海棠湾、天涯等都建起了玫瑰种植基地约3000亩,田独建设起了815亩热带兰花种植基地,免费发送兰花种苗给200多户农户种植,2090年,全市花卉产业收入达一亿多元,仅兰花就6767万元。如今,花卉产业正在成为三亞都市观光农业的新看点,吸引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六个乡镇的农民也相继办起了农家乐,让到乡村游的客人大享口福,流连忘返。

保障体系进乡村

“老有养,病有医、少有书读、大有业就”是三亚统筹城乡浓墨重彩的一笔,三亚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让农民享受市民的待遇。

三亚市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免费为农村青年举办了电脑、厨师、宾馆服务等培训班,让闲置农村的青年到城里从事服务业工作,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对农村初中毕业生,采取“三免一补”政策,入读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3980元的补贴。学校采取订单式培训,与34家企业签订了协议,实现毕业的学生95%的就业率。

在医疗保险体系方面,三亚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村村都建起了卫生室,农民到卫生室看医可得到政府的报销补贴。去年,三亚市整合城了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体系,今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保险待遇的支付。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被征地农民不仅可以参加当地新启动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可以获得来自政府有关个人缴费部分的奖励,部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甚至可以不出一分钱,就能一样享受到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城镇医保最高额达12万元。

在海棠湾的开发中,三亚按全省最高标准并加奖励给被征地农民补偿,开发区内16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88%的保费由政府承担。从2009年5月起,海棠湾镇庄大村大灶二组失地农民杨昌宝,和他老伴每人每月领取400元养老金。今年,三亚市政府又按积极推进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这项工作不久的将来将覆盖全市农村所有的60岁以上的老人。

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勇表态,三亚的民众应该享受到城市迅速发展的成果,能够在教育、就业、卫生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

文化设施成精神食粮供应站

一个傍晚时分,记者和三亚新农办的同志来到凤凰镇的冲米村,村里的年轻人早已在篮球场上决高低了。村干部董玉光说,现在村里的篮球场从来没在空过,村里的文化室从早到晚都有人,农民阅读自己需要的知识,文化室成为村民读书看报的好去处,也成为精神食粮的供应站。

三亚新农办的同志说,三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起了一村一文化的格局。几年来,全市农村建起了26个多功能服务中心,文化室201间,篮球场253个,休闲广场254个,所有行政村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培育出了水南文化村、布曲黎陶村、文门黎锦村、江林琼剧村,育才大鼓队等文化特色村,农民自演自乐,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农家书屋、文化室成为汇聚老少农民吸吮知识的源地,这样一来,不仅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而且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

如今的三亚乡村,正朝着生态文明,环境整洁,生活宽裕的方向发展,放眼崖州大地,田园里瓜菜满目皆是,果园里处处飘香,花卉大棚下,农民修剪花枝忙……乡村路上,人来车往,好不繁忙,处处呈现出田园欢歌的景象。随着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到来,三亚的农村更是换新颜。

(文/梁路 符和冠 编辑/木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