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上海世博会筹办看开放的中国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5 (文/肖春飞 吴宇 编辑/莫牧) 总第096期 放大 缩小

焊花朵朵,吊臂林立,载重卡车穿梭往来……初冬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犹如铺陈在黄浦江畔的巨大花园,千姿百态的建筑或奇葩盛开,或含苞欲放,在寒风中吐露着春的气息。

 北京奥运会的乐声犹自绕梁,东海之滨又将有雄浑的华章奏响。

继“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后,奉献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中国人民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世博筹备进入关键时刻,正值全球金融风暴肆虐之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世博筹办始终稳健进行,尤其是开放办世博的理念,集聚了国内外的力量与智慧。在火热的世博园建筑工地,在全城总动员的上海市,在倾力迎接世博辐射的长三角,在热情参与的全中国……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全民世博”的万众同心

每天清晨,在上海西部的普陀区曹杨街道,有一群人和城市一起醒来,他们佩戴袖章,在小区值勤,查找安全隐患,检查环境卫生,劝导居民改掉陋习。他们由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组成,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百灵鸟”。

每周六下午,在距离世博园不远的浦东花木街道,居民们为迎接世博在自学阿拉伯语。他们学得很努力,希望在世博会期间能达到与阿拉伯世界来宾进行交流的程度。

每条街道、每幢大楼、每辆出租车,都烙着迎世博的热情与责任。在虹口区曲阳街道,居民孟繁生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我的一言一行联系世博会的目标,我的一举一动关系中国人的形象,我要为上海世博会添彩!”

他们,都是世博志愿者。茫茫人海中,他们平凡得如同黄浦江的一朵浪花,但何曾不是世博筹办中坚固的基石!

在2008年抗震救灾与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志愿者”成为一个让世界瞩目的群体,成为中国文明、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世博志愿者大放光彩。

在有“东方之冠”美称的中国馆,簇拥着全国各省区市各自600平方米的展馆。办好地区馆,是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工作。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表示,全力打造贵州馆,既是想以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智慧演绎世博会主题,为世博会增色,也是想借世博会这个全球大舞台宣传贵州、扩大开放,抓住世博发展机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世博会是国家项目,上海作为承办地,要坚持开门办博、开放办博,努力搭建平台,放大世博效应。要通过“机遇共抓、资源共享、主题共绎、活动共办、声势共造”,与全国兄弟省区市一起,共同当好世博会东道主。

支持世博,并不仅仅只有担任世博志愿者这一种方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当前上海多项重大工程处于全面施工的关键期,交通等市政建设施工给人民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一时尚难以缓解。“我代表上海市政府,对全体市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韩正深情地说。

“我们理解。”家住闵行区的张女士说,家里筹办一桌筵席,都得忙几天;何况,现在是国家筹办的盛会!

金融海啸下的一诺千金

37年前,上海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第47届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时,封闭已久、刚刚向世界打开一道门缝的中国,为如何接待尼克松费尽苦心。例如在上海,被戏称为“万国旗”的市民晾晒的衣被,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如今,上海又将迎来访华的第56届美国总统奥巴马。

上海依然可见“万国旗”,但整个城市的面貌、底气与信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放,彰显中国自信。上海,是开放中国的一张“名片”。

中国成功申办世博会,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国越来越多融入国际社会并被认可的结果。

开放办世博,按照国际惯例和世博规则办世博,是国际社会的期待,也是中国的承诺。事实上,筹办世博,促进了中国、上海的进一步开放。 #p#副标题#e#

2002年12月3日,当中国成功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时,谁也没预料到2008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海啸——不仅给全世界许多国家带来数十年罕见的萧条,也让世博会筹办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如何靠自身努力尽可能为参展方提供便利?如何将世博会办成凝聚全球信心、拉动经济复苏的共同契机?成为中国政府和世博会组织者办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当年申博承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为相关发展中国家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依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标准,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平均可获得65万美元的援助,这为相关发展中国家参加上海世博会并实现精彩展示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不断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条例,赋予了世博会参展方主体登记权利及相关税收优惠。例如,对参展方在世博园区内为建馆和开展展览活动所耗用的并且在中国境内购买的建筑材料、设备和办公用品,按法定征税率给予增值税退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给予中国境内采购货物退还增值税,开创了中国税法史上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政府对海外参展方的高度重视以及办好上海世博会的坚定信心。

在筹办世博过程中,中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处理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成熟,运用国际通用语言进行沟通、合作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为降低参展方成本,提高参展方工作效率,去年9月,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正式启用了“一门式”服务大厅,为参展方提供诸如场馆建设审批、人员出入境管理等各类行政服务。同时,经过全球征集、严格评审,世博会组织者还向参展方提供了建筑设计、展览策划等16大类、近300家服务供应商。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东道主在严峻挑战下的创新精神赞不绝口——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参展方与国际展览局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一些创举,例如采取租赁而不是自建的灵活方式,“是我们能够保留这么多参展方的一个有效方法”。

最新数字显示,上海世博会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世博会159年历史的最高纪录!

“和谐世界”的美好实践

冰岛,一个在国际金融风暴中遭受重创的北欧岛国,她的世博之路虽然坎坷漫长,但还是毅然来到上海。

“我们一定要参与上海世博会,因为全世界都会来这里!”冰岛驻华大使居纳尓·贡纳松说。他表示,冰岛馆会向世界发出强烈的信号:虽然遭遇重创,“但我们仍然是全球社区的一员”。

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个参展方明确退出上海世博会。通过世博会给本国经济寻找机会,并不是参展国的主要目的。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时候,世界各国更需要把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世界发展前景的平台,鼓舞人们战胜危机的勇气和信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世界格局已发生了深刻改变。随着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中国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提高,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参与解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世界都盼望看到中国的身影。

后危机时代,世界将走上何种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与世界,就这一宏大主题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开跨文化的交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说:“世博会作为凝聚创新智慧的平台,实际上是为人类下一轮的发展进步作铺垫准备。”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英译为“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这一远在10年前申博之前就确定下来的主题,是世博会诞生15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可谓别出心裁、高瞻远瞩,获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同。

作为上海世博会一大创新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第一次赋予全球城市以案例形式参展世博会的机会,云集了全球50个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城市案例,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未来指向性的街区。

面对上海世博会主题要求以及当前全球形势,许多国家在本届世博会上的展示内容都极具探索价值:日本馆强调通过合作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启发人类心灵关爱地球家园;荷兰馆重点展示在可持续发展、环保、社会责任与创新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案;德国馆表达德国城市在更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共性与个性、工作与休闲以及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取舍……

至于各国自建馆在节约资源能源、运用环保可再生材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领域的努力,更是创新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当前,气候变化、低碳减排、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已成为全球性焦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自然而然向这一领域侧重,并有望以一届“绿色世博会”的形象,引领全球节能减排之风气。

“上海世博会科技行动计划”明确表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实现低碳排放。其中,园区内公共交通工具实现“零排放”;此外,实现世博园区的生态和谐与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废弃物和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上海世博会可以说代表国际社会发出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全球变暖的最强音。”汉堡市城市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安雅·哈杜克说。作为回应,一座名为“汉堡之家”的节能建筑正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紧张建设。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表示,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特殊形势下,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更具有世界意义。世博会搭建的是一个“共同舞台”,面对的是“共同危机”,实现的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对美好的追求,跨越国家、民族、语言。上海世博会,正是开放的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实践!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