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论共产党与共和国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5 □ 周金堂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新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的制度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和坚强领导。为了共和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和科学地为共和国的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使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周金堂教授撰写的《论共产党与共和国》一文,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对所述论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周金堂教授并冀望:新世纪、新阶段需要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执政兴国、执政为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本刊特发此文,敬请垂注

 60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共和国60年来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的制度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国家政治经济现象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获得领导地位并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完成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需要。夺取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制度同样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之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历经了两千多年封建时代,长期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也就是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内发生了历时14年之久的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才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在民族危亡面前,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民族振兴之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一直冀求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结果都失败了。历史表明,在近代中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的相互勾结,严重障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也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历史也告诉我们,“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都没有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比如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设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但革命后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国家政府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混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民党取得政权后也是如此,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有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反而依附于帝国主义,依靠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使得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并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历史证明,在中国实现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民族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只有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对中国的影响,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为了襁褓中的人民共和国的生存与发展,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另一方面,国家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烂摊子。数千年封建专治的枷锁,一百年帝国主义欺凌的耻辱,再加上经济上是一个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经济民生落后凋敝,国力极弱。政治上面临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孤立。在没有成功先例,没有标准模式,没有标准答案,特别是没有任何建设经验,严重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极其艰难和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探索。基于当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世界影响力和中国革命与苏共、共产国际的历史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实施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基础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2年底基本上清理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势力,基本完成了全国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好了铺垫。

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只用了短短三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把工业化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适时提出了“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以执行“一五”计划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进程,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列宁在落后的有资本主义基础的俄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的模式。后来,随着这一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思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并开始了对中国的建设和科学发展道路进行开创性探索和实践。党的八大和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原则, 系统地论述了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关系, 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忠实履行了宪法赋予的神圣使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应当有与其相匹配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法西斯专政的制度,追求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在作为革命党参加革命斗争时期,曾经在江西中央苏区建设苏维埃共和国,试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制度,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制度。重视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做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历史决定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国体”。《共同纲领》规定的政体即政权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这个制度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奋斗的风雨征程,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与中国政府牢牢把握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促进了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为了在中国实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需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把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根据我国有56个民族的实际,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始终得到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的建立、符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和人民的需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

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法制保障。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中,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我国宪法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人民的选择,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宪法所规定的一项根本原则是:“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以根本大法宪法的形式,确定的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也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它的政党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使命,并通过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p#副标题#e#

二、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和科学地为共和国的发展选择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使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背负着民族复兴的理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 代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旧中国的巨变提供制度平台,为新中国的腾飞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必然和人民的要求,为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国势已经沉沦到了“谷底”,中国的社会发展向何处去,这是革命胜利者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战略策略,提出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方针,指明了中国必须先经过新民主主义,然后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中国还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大有帮助的。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顺应中国社会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作出的历史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少革命的行动和目的,就是想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结果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就是先生总是欺负学生,西方资本主义的先生不允许中国学生走上他的一样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走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而不可能成为与发达资本主义并驾齐驱的竞争对手,因为帝国主义绝对不会允许中国成为这样的国家。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就会分裂,社会就会动荡,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探索,是党和人民、国家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才找到的。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中国共产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随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的提出,量化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并与人民生活水平统一起来,把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准具体化到现代化目标中。

为了适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三大在党的基本路线中把奋斗目标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并阐明了三者与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对应关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起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以它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与社会建设一起构成的四位一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国共产党确立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由单一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这既表明了党对中国发展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又表明了其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也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符合实际,越来越能反映人民的愿望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为领导好新中国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革命是这样,建设是这样,改革也是这样。新中国建立以来,从建立新型国家政权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恢复国民经济到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到实施改革开放,从选择社会主义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等等,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创新,不断地、及时地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开始了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先后提出了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效途径,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的成功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邓小平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共和国的新发展,特别是党与共和国和人民的关系,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共和国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实施,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富有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直到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连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创新的成果,准确、鲜明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对共和国负责,对历史负责。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共和国就能不断获得进步与发展。#p#副标题#e#

(三)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为新中国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创造新的辉煌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也是凝聚亿万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合力的需要。60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60年间,“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建国初,新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量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在很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权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连人们日常用的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货”。中国的钢铁产量如果分配到国人手里,平均只有半斤,刚够每人打一把菜刀。国力之弱,民生之苦正如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感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了共和国的成长与发展,为了各族人民的幸福与安康,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国家投入了大约7000多亿元的资金,建设了3000多个大中型项目,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和科学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研制出“两弹一星”,培养了大批经济、科学和文化建设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1979年到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高达2万亿美元,并开始大举投资海外。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2008年超过30万亿元。经济总量2008年居世界第3位。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成功解决了世界人口最多国家民众的吃住穿行问题,消除了社会恶习,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程度,文盲率降至6.67%,教育普及程度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研发经费已占GDP1.52%,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不少尖端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的佼佼者之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拥有日趋现代化的军队。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赢得了外交上的广泛尊敬;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提出并实行“一国两制”,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现在中国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35美元,增加到2008年3266美元。国家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985倍。钢铁、水泥、粮食、棉花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均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00多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0多万。城镇化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城镇化率2008年达到45.7%。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民族地区等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持续增加,由1953年占全国总人口的6.06%到2000年上升为8.41%,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地区的交通、文化、科技事业发展很快,牧区、边疆地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4000多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770多万人,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062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92.5倍;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增长了19倍。有13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60年来,我们也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教训;经受过孤立、封锁、三年困难时期、国内严重的政治风波和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经历了九八洪水、非典肆虐、冰雪灾害、唐山和汶川大地震、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等等,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党、人民和国家都展现出了无往不胜的纠错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能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和异常复杂的局面中排难而进,勇往直前。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6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没有哪个政党比中国共产党有着更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有着丰富的探索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共和国的发展中,能够与时俱进地提供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的发现和修正自己的不足,始终具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挑战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超越精神。60年的执政,共产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的小康,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p#副标题#e#

三、引领共和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60年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共和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 没有干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党和国家面临的情况与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初期大不一样。如何保证江山永不变色、事业兴旺发达,则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共和国稳定和谐繁荣富强,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建设这个重要法宝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庄严宣示“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并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今天在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时候,我们应更加清醒地看到,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一些国家的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甚至走向衰落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严峻:一方面,中国的自身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同时存在,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风险世所罕见,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现期同期而至;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的角逐日趋激烈,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再加上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目前还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又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如何面对现实,居安思危,在需要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国,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为共和国繁荣富强,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赢得更多的机遇,创造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培育和挖掘更大的潜力;凝聚和汇集更多的智慧与力量。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落实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任务,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始终保持党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命运,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现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目标的实践中,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进共和国的发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夯实执政的政治基础和滋养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光荣而又艰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有56个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在这样的国家搞现代化建设,书写共和国历史的豪迈,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安康聚集和增添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动员组织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人类的美好愿望进行艰苦的奋斗是执政党的职责。在未来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共和国进步的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坚强领导核心。

共和国是人民的,人民是推动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新中国历史质变的动力来自何处?来自于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内在于人的创造力不断显现,蕴藏于人的能动性不断释放。新中国6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和激发出来的强大活力,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智慧之源和动力之源。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时代和历史推动者。“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要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规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植根于人民,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政党。党是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壮大的,人民是我们党的靠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坚持党的领导,运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作用,不断推进新中国的新发展,要与不断推动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持续激发人民群众释放强大力量结合起来;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深入群众之中,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千万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党的领导与共和国的发展才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和群众基础,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事实证明,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13亿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心爱祖国,行报祖国,才能不断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100多年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3次历史性的巨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前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赋予了中华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能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实现初步的繁荣和富强,缘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时地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在运用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指导共和国发展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仍将肩负一系列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仍将面临一系列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仍将面对一系列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共和国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回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管干部,从严管理干部的原则,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引领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共和国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周金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县域经济和党的建设研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