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金融危机之危 文化产业之机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5 (编辑组稿/燕云)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的文化消费更受欢迎,品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海外市场门槛降低、中国文化“走出去”迎来新契机。有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下,“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一些文化产业专家分析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们纷纷表示:“金融危机之危,文化产业之机”,只要坚定信心,思路对头,应对及时,举措得当,完全可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超常发展,成为“寒冬”中的暖流。

 金融危机之危 影响不可低估

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可低估,目前主要表现在高端文化消费减少,传统媒体广告锐减,中小文化企业举步维艰。

北京798艺术区与上海M50春明创意园区均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颇有名气,但眼下的人气明显不如以往,一些画廊已经关门。M50园区总经理金伟东介绍说,从2008年9月开始,艺术品销售趋势明显下降,园区内已有4家文化企业无法维持而退租。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说,海外市场消费能力在不断下降,使国内一些文化产业受到较大影响。《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是云南旅游演出的品牌项目,但现在剧场已经难以重现辉煌时一票难求、座无虚席的盛况,外国观众明显减少。云南省文化厅的统计显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演出观众减少了约40%,主要原因是海外旅游团减少,导致营业额大幅下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小文化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市场份额小、产品单一、对上下游产业依赖度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演艺市场,流动资金少、规模小的剧团、剧场也已呈现萎缩趋势。

文化产业之机 休闲娱乐市场火暴

在一部分文化企业遭遇“寒流”的同时,在京、沪、滇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市场也有着红火的另一面。

休闲娱乐市场持续火暴。夜幕降临,无论是在北京的什刹海、三里屯,还是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或者昆明的苏荷酒吧、丽江的四方街,均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在丽江古城,不少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游客,在酒吧或者咖啡店里一待就是一天,静静享受难得的清静,放松身心。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在得知小成本国产电影《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元后,神情激动。他回忆说,1999年他去韩国,晚上10时,电影院还是人声鼎沸,当时韩三平觉得特别悲壮,因为中国电影没人看。现在,中国电影也像韩国当年一样了。

部分网络文化产业同样呈现逆势飞扬。上海盛大公司除了自身主营业务在2008年第四季度逆势增长20%之外,下属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2008年收入近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盛大公司董事长陈天桥表示,2009年“起点中文网”预计收入在1.5亿元至2亿元之间。

尹韵公认为,金融危机凸显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更需要精神寄托、心灵慰藉,更需要宣泄情感、释放压力,今后各种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的文化消费将更受欢迎,电影电视、娱乐演出、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只要内容适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上精益求精,消费需求都有可能上升。

积极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品牌

《印象丽江·雪山篇》在云南丽江海拔3100米、号称“世界最高的实景演出场地”演出,虽然天气寒冷,但观众热情高涨,一天演三场,仍然有超过九成的上座率。经过3年的品牌营销,《印象丽江·雪山篇》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票房收入6700万元,赢利3000多万元。2009年1、2月份均同比增长200%。丽江玉龙雪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认为: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经济界有“口红效应”一说,指经济不景气,反而会促进文化消费。但徐涌涛“并不完全认同”。他说:“人们收入减少了,对文化消费的选择会更加谨慎,打个比方,有钱的时候他会从南到北玩一趟,现在钱少了,他肯定只会选择精华路线。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品牌显得更加重要。”

无独有偶,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贾磊磊也与徐涌涛所见略同。贾磊磊认为,金融危机强化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效应,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出一批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来。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有利契机。金融危机使缺乏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破产倒闭,客观上有利于挤去文化产业泡沫,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重组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p#副标题#e#

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机遇

东上海国际文化集团的功夫舞台剧《少林武魂》2009年1月成功登上美国百老汇,连演24场,场均上座率接近九成;上海城市舞蹈公司打造的《天鹅湖》在德国巡演,并在9月踏上长达5年的第二 轮欧洲大陆近200场商业巡演的漫漫征程。

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在宣传、包装、营销《天鹅湖》上突出“来自中国的创意”,赢得了国际演出界热烈回应。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天鹅湖》还是得到了海外演出商的青睐。从3年前赴莫斯科展开首场外国演出至今,《天鹅湖》在国外演出场次已达189场,大大超过国内44场的数量,演出总收入已达4300万元。

投资方之一的上海西部集团董事长董素铭认为,金融危机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认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国家有关部门应着眼于我国文化的全球战略布局,抓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出口退税、出口奖励、减少出口单位贷款利息支出等办法,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经营困难、低价代售,对外资的限制可能降低,也为我们文化企业并购海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遇。

中国文化产业加快 “走出去”步伐

“正由于我们从世界金融危机中看到了机遇,因此不少文化企业敢于逆势扩张。”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说。2009年以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已签订了30起海外演出合同,并有8起开始履约。

文化界人士解释,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低价待售,场租也在下降,对外资限制可能降低,这都被中国文化企业视作拓展海外市场的理由。

“中国文化产业在这轮金融危机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将有助于改善过去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中的逆差现象。”北京现代舞团总监张长城说。

这位留着长长头发的青年舞蹈教练,正在北京城北的一条小巷中建造自己的排练基地。他毫不讳言地认为,这些逆差过去不同程度存在于演艺、影视、音像及出版等领域,主要表现为进口文化产品多,出口文化产品少。在张长城眼中,要改变“文化逆差”,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扩大出口覆盖率。张长城和他的现代舞团已把世界著名剧院列入演出计划,打算未来几年内把各大洲与主要国家走遍。

让世界观众眼前一亮的是,在这轮“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产品中,更多融合了让外国人易于接受的内容与形式,已出国演出数百场的大型综合舞台剧《功夫传奇》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和尚用英语对话,那种效果十分神奇。”《功夫传奇》策划者曹晓宁说,“我们融合了中国多种文化元素,然后用‘国际表述’,从而创造一种和谐的语境。”

在这部舞台剧中,有武术、杂技、太极等令外国感兴趣的“中国元素”,并可以分别用英语、日语、俄语演出。

致力于研究文化产业的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光靠自己是不够的,需要选择国际合作伙伴,力争在“走出去”中实现双赢。

《功夫传奇》的制作方、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就与加拿大世界基础艺术家有限公司联合推广,采取国际化合作经营的方式,费用共摊,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曹晓宁认为,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有助于增强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

“毕竟相比较于西方的演出、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中国还缺乏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印象模糊,有的甚至还存在错误认识。”曹晓宁说。

显然,这些因素助推了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热、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希望这个东方大国不再那么神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