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式“申遗”热潮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4 (文/李锟 吕绍刚 编辑/萧虞) 总第083期 放大 缩小

中国式申遗

近年来,申请世界遗产已然成为一股潮流,狂风劲吹着大江南北。比如,安徽古村落的申报成功引来上百个镇、村群起仿效;云南每年由政府投入数百万元开展申报工作;陕西全民动员矢志成为西 部遗产大省。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一股世界遗产申报的热潮席卷而来。按照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凯恩斯—苏州决议》,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专案。照这样计算,中国要完成现在所有项目的申报工作至少需要100年。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100多个,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得到国家批准仍在孜孜不倦努力的项目。如此高涨的申遗热潮被解读为“中国式申遗”。

那么,各地为何如此热衷于“申遗”呢?当年,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城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并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1998年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一跃而至500多万元,翻了近30倍。云南丽江古城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44亿元,占了丽江国民生产总值的50%。

2006年7月13日,安阳殷墟申遗成功后举城欢庆,一年后,世界遗产殷墟给安阳市民带来了诸多“申遗”成功的好处:游客来得比以前多多了,商贩们的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景区讲解员忙活了,工资也提高了许多,出租车司机也从原来的每天只挣几十元到现在的一百多元。更让人惊叹的是,申遗成功后,殷墟遗址门票一年收入高达上千万元,比以前翻了五番。这更让热衷申遗的地方政府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看来,申遗的好处主要还在经济方面。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申遗估计不会有今天这么热。据报载,诸多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一旦成功,便往往开始一味地无序开发,把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日渐背离原本遗产保护的承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明明已经不堪重负,管理者偏偏熟视无睹,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罔顾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危。还有些地方,因为图面子,好大喜功,把申请世界遗产当作是形象工程,为了“捞政绩”而申遗,因为申遗而陷入了负债累累的境地。申遗虽然成功了,但“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的情况只有当局者自己清楚了。

仅靠申遗来救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方式太过单一,力度也显得太过单薄。据介绍,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保护机制亟需完善。对于保护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申遗”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契机,而不是全部。倘若一味为了各种利益去“申遗”,实际上是舍本逐末,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百害而无一利。

在曾经成功主持龙门石窟申遗工作的文物专家常俭传看来,申遗的主要目的必须是保护文物,世界遗产在要求其保持完整性及真实性的同时,“有申遗的想法肯定是好事,关键是要保持真实的历史原貌,避免破坏。”端正申遗目的,真正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全民族树立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才是目前最紧要的事情。#p#副标题#e#

“申遗热”请慎行

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确保申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

 如果不是因为申遗,贵州荔波,这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依旧会身在深闺无人识。

同样,如果不是因为申遗,这个每年财政只有2.86亿元的小县,不会背负2亿多元的债务包袱——这还不算未来10年,荔波需追加遗产地保护投入6.3亿元。

还有多少地方为申遗,拖垮了财政,不得而知。但至少荔波是幸运的,通过12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得偿所愿,入选了世界自然遗产。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00个项目有申遗的意向,其中100多个项目已进入预备清单。按照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专案的规定,他们至少要勒紧裤带,为了一个名号,再含辛茹苦100年。当然,这还得建立在一切顺风顺水的前提上。

明知希望渺茫,为何许多地方对这么一个名号情有独钟呢?

“拼申遗”,在很多地方其实是“拼生计”、“拼政绩”。

当然,这样一种原动力,值得理解与尊重。拿荔波来说,当年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是广西最边远的;划归贵州省时,是贵州最偏僻的,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心过,从来就没有繁华过。对于偏远欠发达地区来说,有什么比意外发现造物主的恩宠,更值得欣慰的呢?

所以,当地政府表示,争取2009年全年游客人数要达到240万人次。这意味着365天每天需接待6500多人左右。而实际上,该县的最大接待能力只有3000人。

“荔波式”的小马拉大车,终究是为了能多往前走几步。只是,当藏于深山的“绿宝石”炙手可热后,是否能长久璀璨呢?旗开得胜,代价不菲,过度开发,疏于管理,善后艰难——走出这样的轨迹,非荔波所愿,也非我们所愿。

说到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主要在于保护濒危的遗产,而不是让你拿着名号去赚钱的。一切终究得量力而行。而从过去一些地方的“申遗热”中,可以窥见国人的“考试思维”、“项目思维”:得有个看得见的奖励放着,才愿意投入,而且变着花样扩建、重建,做大做强。而如果不设立世界遗产的称号,就缺乏了保护、发展的动力。

朋友从意大利罗马归来,谈及当地的遗产保护,说很少见到“大动干戈”、全民动员的。不搞大修复、大投入,而注重平日的点滴保护,同样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

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取得一种平衡,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努力。但对不少正在轰轰烈烈“申遗”的地区来说,不妨沉下心来细细想想:与其在熙熙攘攘中劳民伤财,让它们遭受伤害、变形,倒不如,让它们静静地呆在那里——存留下的美,迟早是能被发现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