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中国教育事业成长发展60年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4 总第081期 放大 缩小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本皇皇巨著的话,教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1949年,中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2008年,中国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60年来,政府始终坚持让更多人接受教育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路子。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使其国家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落人后。

 “如果把国家的建设喻为一座大厦,那么,教育则是建设大厦的基石。”作为夯实基石的部门之领路者,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这样评论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60年,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60年,教育奠基中国,致力于让人民满意。

中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中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继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之后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1965年大学招生20万;1978年招生27.3万; 2008年高校招生达到了608万。中国用10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其中的意义,在几十年后将会更为人们所认识。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体系结构实现了深刻变革。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连续3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质量很高,另一方面也真正实现了一人读职业教育、全家脱贫致富,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目前,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个巨大变化,使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教育成就的取得源于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两组数据具有代表性,2008年,中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为5587亿元,与1994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相当;自实行教育资助体系以来,国家财政和各个学校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经费每年约500亿元,资助学生2000万。其中高等学校的资助面达到学生人数的20%以上,中等学校的资助面达到90%以上。

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立场不能动摇,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60年来,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现有15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政府在不断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另一方面,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一心一意建设教师队伍,始终不渝地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未停歇、任重道远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也是塑造人的工作。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老百姓对教育工作始终寄予重望、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很高。尽管6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

6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教育也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60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口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中国教育又站在新的起点上,谱写着建设人口资源强国的新篇章。 #p#副标题#e#链接

留学潮涌六十年

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留学”的形式一批批跨出国门,勤奋攻读于异域,孜孜不倦地汲取先进的知识与理念。60年光阴荏苒,一代代留学生负笈归来,将理想与抱负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谋划共和国的蓝图。中央决定,选派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前往苏联接受高等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

选派留学生的工作后来被纳入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中央专设了留学生领导小组,每年的选派人数、专业都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批。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向苏联派出了一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又决定向与已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

在严格选拔中脱颖而出的21名青年人,于1948年9月2日登上开往苏联的列车,他们作为孕育中的新中国第一批派遣的留学生,人数不多,却像海面上跃起的一朵浪花,从此,中国留学生奔赴世界各地,如大潮奔涌,波涛拍岸,奏响了中国向世界吸收先进文化养分、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文明共鸣的交响乐章。

1957年11月17日,面对群情激越的留苏学子们,毛主席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句话,不仅成为留苏学生,更成为一代代中国青年发奋努力、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

“这是提高我们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为了科技强国”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永远不会忘记,1978年12月26日,他作为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国留学人员之一前往美国,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到了纽约机场,在耀眼的闪光灯下,我们宣读了简短声明:我们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当年6月,邓小平就增派出国留学人员作出指示,鼓励扩大出国留学人员数量,认为“这是提高我们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为了科技强国。”

随着中国一步步放宽留学政策,越来越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汇成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留学潮。 

近年来,中国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十七大又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中国留学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留学打开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成为中国开放一个标志性的国际化现象。今天,放眼世界版图,中国留学人员的足迹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活跃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广泛的学科领域,也将和谐的中华文化和友好的中国形象传播到全球。

“祖国人民期待着你们学成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008年11月18日,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哈瓦那大学塔拉拉分校亲切看望中国留学生。面对兴高采烈的莘莘学子,胡锦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祖国人民期待着你们学成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他万分激动,决心尽早冲破美国的阻力,投身祖国建设事业;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不会忘记,他和同学们当年在苏联拼命学习,是为了那崇高而明确的报国使命;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清晰记得在英国牛津大学刻苦钻研的日日夜夜…… 

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留苏期间曾担任“中国留苏学生总会”负责人,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仅用50年左右时间就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稳固基础,广大留学生功绩卓著。

“从中国留学文化史的视角看,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留学潮有这样的特点: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出国留学从精英走向全民;留学生成为中国和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李克欣说,“实践证明,开放留学是中国走向未来、融入世界的通途,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留下一道重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