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質疑声中的秦俑發掘

junshiboji 2010-12-10 18:11:04 (文/田乾峰 编辑/莫牧 总第079期 放大 缩小

从里往外看,这只是一次正常的考古发掘,意外的是公众对此反应竟如此强烈,以致质疑不绝;

 从外往里看,这只是公众对一座明星式博物馆的正常反应,倘若经不起质疑,秦俑的发掘反而让人觉得意外。

这或许是某种精神上的小团圆:质疑,和是否经得起质疑。

“兵马俑,一块钱一个!”

商贩的叫卖,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前多了一份喧闹,少了一份博物馆应有的静穆。

6月13日以来,上百家媒体记者的聚集加剧了这里的热闹气氛。因为秦俑的第三次发掘,他们蜂拥而至。

6月底,秦俑馆才恢复了往常的情形:熙熙攘攘的旅游团跟着导游,走到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听完“亮点”解说,更多人好奇地议论着一个兵马俑不可估计的价钱。坑里不胜其烦的考古队领队,只好在栏杆处贴出四个字:“请您静观。”

获得独立发掘权

“这次曹玮副馆长立了大功。”秦俑馆馆长吴永琪对媒体介绍说,到秦俑博物馆一年多,曹玮就把十几年没有办下来的团体领队发掘资格申办了下来。

正是这一举动,很快打破了秦俑博物馆十几年来的沉寂。他们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日子:6月13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对外宣布开始对已经停顿二十多年的一号坑进行重新发掘。

这迅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多少有点出乎秦俑馆的预料。

老馆长袁仲一,只好不断出面对媒体说:秦俑馆的发掘工作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一直都在进行。只不过,这一次发掘,不再是以陕西考古研究所的名义,而是秦俑馆考古队终于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任务。

也就是说,秦俑馆考古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在自己“家里”干活。

为了这个资格,秦俑馆等了二十多年,几乎每年秦俑馆都会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团体领队的发掘资格。秦俑馆地下,埋藏着两千年前无价的文物,动每一寸黄土都需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并且,申请者必须具有团体领队发掘的资格。

几十年来,秦俑馆一直没有团体领队发掘资格。没有资格,就像会驾车却没有驾照,秦俑馆的考古发掘一直只能以陕西考古研究所的名义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然后,才能进行发掘。发掘出成果后,荣誉归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俑博物馆共同拥有,这让秦俑馆的考古人员心里不舒服。秦俑馆科考队队长刘占成和许卫红多次参加过此前的发掘任务,对此体会深刻。

作为博物馆,更多的是要体现其展示功能,博物馆没有考古发掘的资格,在国内也正常。然而,秦俑馆又有着其他博物馆没有的特殊性:地下有很多未知的文物,尚待发掘。

这个发掘资格,对秦俑馆考古队的考古专家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就像拥有着世界顶级赛车的顶级车手,却没有资格参加F1大赛。换谁,都会郁闷。

6月23日,副馆长曹玮说,这个资格能审批过关,其实很简单,就是搭上了国家文物局的顺风车,他们今年刚好改变了观念,这次一共批了5个,不只是秦俑馆一家。

发掘是否为满足欲望

一纸资格证,为秦俑馆赋予了发掘的权利,也将其带入舆论的漩涡。

“兵马俑发掘”成为6月中旬网络搜索的一个热词,这个热词的背后,充斥着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网友们海量的发帖批评甚至谩骂。

发掘伊始,媒体就不厌其烦地追问着类似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进行发掘?陶俑上的彩绘保护技术能否过关?

6月22日,解说员出身的秦俑馆馆长吴永琪,像当年做讲解员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说:这只是一次正常、普通的发掘。“你们记者总要问个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就像中午刚吃过饭,你现在(下午两点)为什么不吃了?”

这二十多天来,吴永琪经常上网看网民的评论:“网上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我们这次发掘是因为博物馆缺钱,需要靠发掘来吸引眼球赚门票钱;还有人说是在作秀;骂我们挖祖宗的坟,断子绝孙……”

吴永琪说,他们这么说是不理解考古发掘工作。“博物馆不缺门票钱,若缺门票钱直接给导游回扣就可以了,博物馆从不给导游回扣,从来不担心游客不来,况且门票全归财政。”

拿到资格证后,该不该发掘,秦俑馆的专家斟酌后,认为可以挖。吴永琪说,如果没有考古发掘的欲望,这个学科就会停止。发掘前,当然会存在一个主动挖和被动挖的欲望问题,“但这次发掘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挖掘是为了探求科学知识,这就好比‘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p#副标题#e#

彩绘的担忧

未来出土的陶俑彩绘能否保护好,是外界专家反对发掘的关键点。

周铁是国家文物局彩绘文物保护基地主任、秦俑馆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员,研究彩绘保护的专家。他几乎无暇接待媒体,当记者再次问到彩绘保护问题时,他无奈地笑着说,自己都快成了祥林嫂,这 个问题说了很多遍,说得太专业,很多人也听不明白。

现在的状态是,依照周铁的说法,他们对陶俑的彩绘保护,基本已经准备好了,没有问题。周铁说:“我们有信心,有把握,心里有底,不过,我又不能把话说得太满了。”

对彩绘的研究,秦俑博物馆文保部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他们和德国方面的实验室合作研究。“这方面,一直是以中国为主。”并且,不断地取得进展。“至少,1996年陶片上的彩绘保护后至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1999年对整体彩俑的保护至今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周铁想以此事实来证明他们在秦俑彩绘保护方面的实力,话还未说完,又担心起来,“这么说吧,还是会有人误解,难道彩绘保护的技术只能持续十几年?”“我们更愿意埋头做工作,不愿意说。”周铁说,不管说什么都会引来一些人的批评。

6月13日,在秦佣馆的发掘仪式后,媒体随后报道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出土的陶俑身上带有大量的彩绘,或说,将出土大批量彩绘陶俑。翻看次日一些媒体的报道,周铁笑了,哪有的事?

目前,一号坑正在发掘的位置,历史上曾经遭过火烧、灌过水,现场损失非常严重,并残留有一些灰色的灰烬。表层是在第二次发掘因故被迫中断后回填的土。露出来的武士俑脸上的一点点彩绘,不足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直到6月22日,周铁还说,近期,一个月之内不会发掘到彩绘陶俑,甚至到最后都很难发现。尽管,发掘之前,周铁带着文保部二十多名文保人员做了周密的彩绘保护计划,然而,观众们最最期待的彩绘陶俑,不一定能在一号坑200平方米的发掘地点出土。

会不会挖秦帝陵

秦俑馆只是秦始皇帝陵的冰山一角,秦俑在启动第三次发掘之后,会不会轻易开挖敏感的帝陵?对此,公众的担心和质问远远大于好奇。

在更多人看来,在技术未得到解决之前,贸然打开庞大而神秘的秦帝陵,是愚蠢的行为。

吴永琪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主张,绝对不要去挖掘秦始皇帝陵,他的理念有两点:一个是保护,一个是尊重。

一旦打开,地下的丝绸、竹片等文物一定会完蛋。吴永琪说:“秦陵现在别动,等什么时候有招了再动。甚至,什么时候有招了都别动。”

吴永琪说:“我幻想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用一些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手段,在不打开秦始皇帝陵的前提下,能将地下看清楚,而不去打扰这位已经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老人。”这一观点,曾在2006年被大英博物馆翻译成英文,作为经典语录和兵马俑放在一起展出。

吴永琪反对对秦陵进行挖掘,“干嘛要为了满足考古人的欲望,或者一些开发旅游的需要,轻易就将它给打开呢?”

另外,还要对祖先有敬畏之心。

秦始皇帝陵至今仍由当地一家公司经营。近些年,秦陵搞旅游开发,秦陵上修了一条登陵路,吴永琪说,这在他看来,是对祖先的不尊重。等将来博物院接管后,他考虑要恢复皇帝陵的原貌,将登陵路拿掉,游人不能随便登,可以在陵前参观和祭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