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转变就业观念为何如此之难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4 文/王甘武 总第075期 放大 缩小

为什么一面是大学生遭遇就业难,一面又有很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理想的人选?一面是基层大学生严重匮乏,一面又有大批毕业生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下基层?种种怪相无不形象地暴露出就业期望和现实的差距,揭示出就业困局中的难解疙瘩。

有专家分析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后,人们的观念并未完全发生转变,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一些大学毕业生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

毋庸讳言,尽管去当公务员、进入国有大企业或外企,享受有保障和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一直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严格的编制控制、长期的人浮于事和较高的素质要求,让这些理想的归宿机会有限,注定了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求职者的渴望。

很多人在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众媒体也在呼吁: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难“卡”在观念上不假。但降低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说着轻巧,做着艰难。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难:阶层定位。怎样的职业和工作,决定着就业者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地位。虽说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人人平等,但不同职业及其阶层带来的社会评价地位是有差别的。享有公家人身份的公务员自然和农贸市场中摆肉摊的个体户不可相提并论;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工作,也决不是一句简单的“自主创业”能够与之并驾齐驱。社会地位的顾虑考量,让大学生就业遭遇严峻的现实考验。

二难:户籍藩篱。城市户口特别是大城市户口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巨大意义无人能否认。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就业派遣得到一个有价值的城市户口,这几乎成为就业的首要目标。哪怕工作不理想,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因此有“落户指标”的某些单位打起了“倒卖指标”的歪脑筋。据说此举还颇受大学生欢迎,价格一路走高。

三难:机会前途。对于很多来自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四年寒窗或七年苦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实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落后迈进发达吗?即使没考上公务员,即使没得到大城市户口,漂在城里也比返回乡下有希望,这是不少大学生的真实想法。简单地责怪这种观念没有意义,因为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二三产业往往不发达,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本身有限。地理空间的广阔不等于就业机会的众多,部分大学生对到农村去、到中西部去心存疑虑,可以理解。

归根结底,观念转变之难,难在现实利益和规则带给人们的利弊判断与取舍。提高就业率,不仅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政府在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市场、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当前,身份界限带来的阶层分化仍有待弥合,户籍改革举步维艰,退休养老、失业保障等制度的多轨道、不完善让统一的就业市场建设因缺乏配套措施而困难重重;巨大的地区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也让中西部广阔天地成为“就业乐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揽子问题需要一揽子解决。6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宣布,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全国已有27个省级政府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这一揽子措施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和科研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涵盖了大学生就业的多个重要方面,无疑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利益保障。

利益影响取舍,制度决定观念。当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日臻完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力能够在统一、公平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中实现公开、公正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当人才人力资源不再受到歧视、分割的制度篱笆的制约之时,转变就业观念就会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或在回顾改革历程时被提及,或在面向明天时被忘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