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读书无用论”的新解读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4 总第072期 放大 缩小

日前,重庆市“上万学子放弃高考”的新闻引来了无数关注。据了解,重庆市今年高考考生人数19.6万人,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种现象的出现再次掀起关于“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热议。

“读书无用论”的话题之所以再次被大众拾起,起源虽是重庆近万名高三学生放弃了高考,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也使更多的人开始支持这一论调。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国历史上各阶段“读书无用论”的具体走向。

该论调自古而然。初唐四杰中杨炯有诗云“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诗鬼”李贺也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诗句。在古代,能够客观地分析出读书的价值与性质,投笔从戎者无外乎心有远大报国志向或是极度悲观。

 建国后,第一次出现“读书无用论”的时期是文革,最有名的要属白卷先生张铁生了。1973年,在辽宁兴城白塔大队插队的知青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而后,《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当人们在文革后开始正视这一白卷先生时,也为他扣上了一顶“读书无用论”的帽子,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但张铁生1991年出狱后,由于身份问题找不到工作,便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净资产过亿元,是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张铁生任集团公司商政总监外,还兼任监事会主席。这一现象不能不说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支持。

第二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全民下海经商,研究导弹的挣不过卖茶鸡蛋的现实成了人们当时的笑谈。之后股市兴起,人们又扎堆地涌了进去,似乎成为百万富翁易如反掌。的确一些人的暴富支撑了“读书无用论”,而且在南方甚至出现了将“知识创造财富”偷换为“能力创造财富”。因为持这一观点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江浙一带的大老板们十个有九个没有读完小学,而他们却能雇佣学历比他们高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而今,由重庆近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引发的关于“读书无用”的争议似乎被蒙上了一丝悲观的色彩。人们在思考,本该是进一步提升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时候,出现这一现象是否是历史的倒退。但在悲观中,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因素,论辩的起源地区是重庆市。

重庆市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政府投资力度大,三峡工程就在其中,城市年轻充满活力。而这一点,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增多。在如今大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合适工作的现实下,两相比照,在不可能都迈过高考那个独木桥的情况下,选择提前走向社会,并非不理智。

更主要的是,当今大学生即便就业,低的可怜的工资反倒让人们更加思考读书与就业的关系。在当今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早走入社会就业,就有可能占据年龄和经验等几座高地。在日本,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同时就业时的收入是基本持平的。只不过大学生就业后,各种株式会社会按照年限和绩效不断提高员工工资,而真正能在毕业后就拿到高薪的却极少。在这样的状态下,日本学生就将读书的终极目标看得很淡,也很清醒。

现在,读书所带来的竞争和压力让过多的家庭难以承受,而在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情况下,一些高中考生放弃高考的权利并不能说明历史在倒退。而且,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高中生会选择放弃高考,也许他们的理由不再是贫困,而是让自己选择早些就业。当然,提供他们做出这样抉择的不仅是他们的大脑,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体现。或许可以这样说,一个高中毕业就能随时找到工作的社会,可以称得上是发达社会。

当一个民族能够理智地对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这一竞争难题,当一个民族能够放下“学而优则仕”的面子,谁能说这不是国家、民族的进步呢?

编辑点评

自我国高考制度建立以来,相信每位国人小时候都能从父母长辈那听到过“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的话,其实,这种思想源自隋文帝开创的中国科举制度。特别是当人们发现把书读好能与个人仕途“联姻”之后,数千年来“读书改变命运”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如今,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子们手握数年苦读换来的文凭却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发现众多孩子因为经济困难上不了大学的时候,再次引发对“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思考并不为怪。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很简单,文章作者洋洋洒洒千余字,无外乎想告诉我们:读书肯定是有用的,但这个书不光包括教室里学到的东西,还包括源自生活的无形之书。

(编辑 萧虞)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