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文理分科”之争未必触及教改靶心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4 □ 文/宋纯峰 宋子霖 总第069期 放大 缩小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继续公开向社会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焦点话题,更是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不少专家一直在大声疾呼:由于文理分科,中学在向大学输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大打折扣。一些教育界专家在肯定“取消文理分科”的同时也表示:文理分科已经实施多年,如果要对之进行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

人文精神缺失的源头

早在教育部就《规划纲要》征集意见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曾炮轰教育制度的诸多弊端,认为“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是中国一直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证。

《新京报》载文指出,不少人认为,中学不应文理分科,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不少教育专家也一直提议,中学不应再进行文理分科,因为文理分科必然导致一些学生的素质缺陷。

《东方早报》的评论认为,多年以来,不少教育专家一直提议,中学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因为文理分科必然导致学文科的学生,在选择文科之后不关注一些理科科目,而选择理科的学生不关注文科科目,从而造成学生的素质缺陷。

 《中国教育报》的文章说,文理分科是“撕裂教育完整性的体制”。这一不合理制度贯穿高中教育阶段,莘莘学子尚且懵懂,就被体制之手决定了学业趣味和前途命运。分科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封闭和支离破碎的,片断化的认识掩藏不住整体把握的无力。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他们立即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

取消文理分科当缓行

2002年,江苏省的“大综合”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就因学生负担太重,且高校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接着实行的两种替代模式也未取得预期效果。

  那么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改革措施,为什么一到操作层面就面临诸多困局呢?

首先,文理合并带来的课业负担引发了大家的担忧。

《东方早报》载文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中学文理不分科,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更多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来。这令不少考生和家长深感不安。

其次,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中国,取消文理分科可能会加剧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

  近几年积极进行的教育改革,埋藏着不少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因素。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广东各地大力培养重点高中,大量的示范高中把生源集中起来,不断加大城市高中的优势。但是资源集中不意味着最大化,结果就是城市高中和农村高中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无论是师资流动还是资源分享,广东已经到了有条件也必须作出改变的时候。”

  广东的情况在目前的中国颇具普遍性,取消文理分科后农村本已贫瘠的师资能否满足课程多样化的要求?会不会导致农村孩子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改靶心在何处

《东方网》发表评论认为,《规划纲要》是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切莫因为当“文理分科”契入了宣传标题中,而误导了民众的视线。教改不是一场文理分科的争论,也不在文理是否分科的这种修修补补上,它需要触及教育体制的根本,重在改革教育的招生体制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上,那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分科无过,应试才是祸首”。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是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而不是文理分科这些细枝末节的做法。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副主任李燕玲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表示,“目前高中教育急功近利趋势比较严重,而文理分科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很明显,但在高中不分科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值得关注,取消分科的关键在于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设计。

《新京报》发表评论指出,事实上,强调卷面分数、将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高考集中录取制度,才是造成整体素质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的本源。对于取消文理科分科来说,要使其产生具体效果,必须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

《广州日报》评论,任何改革都要尊重所处阶段和客观条件,更必须反复论证改革的代价和收益比,既要尽力完善制度,又不可过于超前、为变而变,切不可头脑发热、忽左忽右,拿无辜学子做“小白鼠”,让他们拿个人前途为不够严谨、不够慎重的政策“试错”买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