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两会,中国的“年检”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4 文/马国英 总第069期 放大 缩小

车辆开了一段时间以后,要让技师对它的每个部件进行检查,磨损过度的要调整更换,存在隐患的要修补校正,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段路开得更顺畅。假如把我们的国家比喻成一列行进的火车,那么,两会就如同每年的“年检”。

两会是对政府工作的“年检”。对社会关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一作答,体现了人民政府、责任政府的勇于担当。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是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体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审议、讨论中,对政府工作做出评价,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建议,其中既涉及对上一年度的回顾总结,又涉及对本年度的部署决策,瞻前顾后,可谓是全面的“年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审查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根据这份预算草案,今年我国中央财政预算支出43865亿元。有代表说:“中央财政预算特别关注民生,老百姓的钱必须完全用到老百姓身上,并且用出效益来。”以往的经验表明,运用财政预算审查监督权来监督政府部门的决策与行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可以有力地促进“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建设。

 两会也是对代表委员工作的“年检”。担任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不仅是一项崇高荣誉,更负有一份神圣责任。履职,是人民对代表委员的重托,是法律对代表委员的要求。两会是代表委员履职的重要场合,也是他们展示履职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平台。实际上,代表委员在两会上提出的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甚至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有的代表委员为了撰写一项建议,访企业问农户,调查研究几个月,完成的报告切合实际,真正体察了民间疾苦,反映了群众心声。这样有建设性的议案提案,在“年检”中自然会得到高分。当然,代表委员履职不能只看他们在两会上的表现,但开好两会无疑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责任。

两会还是对公民意识的“年检”。今年两会刚开始,全国热情参与的网友就有3亿人次,网友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已经发出了关于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建议数百万条,形成了网络时代的“合理化建议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民的积极参与,那些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建议,背后是公民主人翁意识的成长,是信心、理性与责任感。公民对两会的关注和参与,显示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也为公民审视自身提供了一个“年检”的角度。

两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年检”,核心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两会的召开,有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会议的程序方式、议事规则、议题确定,是民主形式的展示,也是民主实质的体现。

齐鲁晚报:

代表使命不是

“把大会精神带回去”

□ 文/张金岭

每年两会期间,发达的媒体都会把会议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会后,权威媒体都会发表《政府工作报告》等正式文本,在这种情况下,靠与会者个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会议信息,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

两会一结束,代表委员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大会精神带回去”。这是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表态性语言。

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最重要的使命是要把人民的愿望和诉求表达出来,也就是,要把老百姓想说的话“带上去”。这才是人大代表的重要政治使命。

宪法给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人大代表首先是公民,除了享有这些公民权利之外,宪法赋予了人大代表这样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委、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不仅如此,宪法还特别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宪法为什么赋予人大代表这么大的权力,尤其是赋予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就是为了保证人大代表把人民的意愿“带上去”。

人大代表既享有宪法赋予的代表权力,也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人大代表是否能把人民的意愿“带上去”,就要看代表权力和公民权利是否都使用充分了。具体说,就是看人大代表是否敢为人民利益说真话,是否为人民利益行使宪法权力。人大代表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宪法上的每一个文字都鲜活地站立起来,才能实现宪法的精神,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期待我们的人大代表能成为眼光最敏锐、最有洞察力的人,期待他们能深刻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把社会各阶层的愿望都“带上去”,也期待着他们能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人,能成为公共生活中最具人气的意见领袖,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的进步。然而稍有遗憾的是,我们仍然时常能听到一些代表在两会上自我表扬和互相表扬的声音,以及对政府工作的一般性评价,或者对于某个问题的表态等等。

人民代表大会是集思广益的地方,那么民意集中的结果,势必会形成法律、政策或决议等等,既然是要建设法治国家,这些结果都必须要以文本的形式布告全体国民。没有哪个法治国家的法律、政策或决议,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向国民发布的,更没有哪个法治国家,是靠口耳相传的信息来进行社会治理的。有的国家,议会开会是完全向公众开放的,只要你有时间又有兴趣,进去随便听就是了,没人阻止你。中国人大的会议虽然还没开放到这个程度,但透明度也越来越高,每年两会期间,发达的媒体都会把会议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会后,权威媒体都会正式发表《政府工作报告》等正式文本,在这种情况下,靠与会者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会议信息,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

“把大会精神带回去”,只不过是多少年来的一种习惯性表达而已。事实上,把人民的意愿“带上去”,才是人大代表最应该努力做好的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