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西安阎良打造一流航空产业集群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4 文/张立伟 王晓玉 总第067期 放大 缩小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航空基地),是国家发改委2004年8月批复设立、2005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的国内首家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在省市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航空基地以“市场导向、国际合作、体制创新、集群发展”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走“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的道路。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航空基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西安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一个以航空产业为特色,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航空专业化园区正在这里崛起。

依托产业资源

引领中国航空产业发展

 航空基地涵盖了中国最强大的航空研发生产能力和最雄厚的航空产业发展资源。中国1/3的航空产业总资产聚集于此,1/3的航空产业总产值在这里产生,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国内唯一的试飞研究院、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实验基地和唯一的国际航空企业孵化器都在这里创立。经过五十多年建设,形成了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并与20多家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在举世瞩目的大飞机项目中,航空基地更是承担了60%以上的大型客机工作量和约70%以上的大型运输机工作量。

依托丰富的产业资源,航空基地坚持“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动国家航空产业体系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向发展,产业领域从航空装备制造向面向民航运输业、飞机维修改装、旅游培训等方面延伸,使陕西、西安航空产业的结构和业态发生整体的转变。在“三机并举、带动配套、长中短线结合”原则的指导下,航空基地发展以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重点的主干产业,以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航空大部件和新材料为重点的分支产业,和以飞机改装维修、转包生产、教育培训和旅游博览为重点的配套产业。通过完善航空产业链条和龙头项目带动,加快项目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从而积极发挥航空基地在全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培育航空产业集群

根据航空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需求,航空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构建方面大下功夫,根据不同产业环节的特点,打造“一基地四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基地”即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四园区”分别是:

阎良航空制造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重点发展整机制造、大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和零部件加工。2008年12月23日,航空基地管委会与阎良区政府签署协议,阎良航空制造园面积正式扩展为21.03平方千米;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依托蒲城内府机场,规划面积20平方千米,重点发展通用飞机的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航空旅游博览等通用航空产业项目;咸阳空港产业园——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规划面积4.7平方千米,重点发展民用飞机维修、定检、大修、客改货、公务机托管、零部件支援、航空物流等项目;宝鸡飞行培训产业园——依托宝鸡凤翔机场,主要从事飞行员训练及航空相关的业务培训活动。

目前,四个分园区建设步入正轨。阎良航空制造园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已经初见形象。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正在顺利进行,并由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永久会址,“2009年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将于2009年5月初在这里举办。咸阳空港产业园已与咸阳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一批入园项目正在准备实施。宝鸡凤翔飞行培训产业园建设也已上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当前航空基地正在加强沟通,推动加快审批流程,力争早日实现凤翔机场的开发利用。

未来航空基地将突破“四园区”,逐渐形成“一基地多园区” 的发展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整合陕西航空产业资源和机场空域资源,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配套完善、功能互补、多园区联动的新型航空产业带。

立足航空专业特色

构建一流产业集群

三年多来,航空基地坚持“市场化构建、集群化发展、国际化合作、园区化承载”产业发展理念,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充分利用产业链招商,增强产业聚集,全力谋划和推动整机制造、转包生产、零部件加工、机载系统、航空新材料、维修改装培训、航空主题旅游等特色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航空资源的重新整合,有目的地吸引配套产业及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截至目前,航空基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产业总投资超过150亿元,起步区5平方千米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园区建设初见形象,已经具备了为大产业、大项目提供配套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2008年,一批重大项目在航空基地开花结果。新舟60、新舟600和新舟700飞机在航空基地实现了系列化产业化发展;中国飞机强度试验基地、大型航空模锻液压机、航天四院高性能碳纤维、西捷通用飞机、蓝天飞行模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航空基地开工建设;包括张立同院士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以曹春晓院士为技术团队核心的无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技术在内的8种航空材料关键技术落户航空基地并进入产业化阶段,陕西航空产业在大飞机制造和自主研发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全国唯一的国际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这里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航空产业,从而促进了中国航空产业体制改革的进程。此外,航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航空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航空航天新材料园、欧洲中小企业园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特色产业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使大量有效生产要素向航空基地聚集,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航空基地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

打造最佳投资平台

承接国际航空产业转移

航空基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创新服务内容,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软环境。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一方面为民间资本进入航空产业打造绝佳平台,另一方面为全力承接国际航空产业和中国东部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做好准备。

航空基地立足园区实际,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准确定位,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航空基地早就明确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理念,确立并不断完善了项目引进审批“一条龙”、项目建设“全方位”、企业投产服务“全天候”的服务体系,让投资商切身感受到开发区高效的管理水平和优质的服务。

截至2008年年底,航空基地已累计注册企业165家,其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目前已有英国、德国、韩国、西班牙、新加坡和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包括西飞国际、普菲沃、优诺杰、海飞特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区内投资兴业,国际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波音、空客等国际航空巨头共同培养配套生产和转包生产商。园区内产业聚集效应凸现,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增长势头日益强劲。

眼下,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航空基地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希望能够借助航空基地打造的投资平台度过“寒冬”。较早进行产业转移的浦菲沃公司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在航空基地发展的实惠,在国际航空产业紧缩的情况下,浦菲沃西安分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三次扩大生产规模,并且实现了利润率从5%到45%的惊人提升。2008年底,航空基地管委会与深圳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1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协议,开启了航空基地承接中国东部产业大转移的序幕,继大飞机项目落户之后航空基地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事实表明,航空基地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航空基地将自己铸造成投资资本的凹地、项目聚集的高地、企业发展的福地的过程。航空基地管委会主任金乾生表示,到2020年,在大飞机试飞成功的同时,航空基地将成为中国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龙头,工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年产值3000亿元,实现转包生产出口创汇10亿美元。金乾生主任说:“作为中国航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国际航空产业承接地和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示范区,航空基地必将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国际航空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核心区域,对此我们信心十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