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锤定音:特区还要“特”

renwu 2010-12-10 18:11:03 吴俊忠(深圳大学教授) 总第004期 放大 缩小

9月13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并召开特区工作座谈会,会上,他明确指出:经济特区既然要继续发挥作用,毫无疑义特区还要“特”,还要保持它应有的特色。温总理的讲话一锤定音,为长期以来关于特区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句号。

Image2002年11月16日,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同时贴出了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这本是一个深圳人在新的形势下对特区发展具有忧患意识的自然反映,标题虽然“冲”了一点儿,但文章的字里行间透现出作者对深圳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理性分析。应该说,深圳人自觉地反思深圳,保持清醒和理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被具有各种不同心态的人夸大传播。一时间,全国上下泛起一股怀疑特区甚至否定特区的思潮,关于新形势下特区地位与使命的争论也持续不休。一些地方出版社相继抛出《深圳是否不行了?》、《深圳,你被谁抛弃?》等书籍。一些专家学者甚至从理论上论证“特区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专家说:“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产物,其根本特征是享有特殊政策。如今,既然全国都已普遍改革开放,特区也不可能再享有任何特殊政策,特区也就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如果特区长期存在下去,就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成功的。”还有的专家说:“深圳现在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中央继续给特殊政策,深圳继续当‘试验田’和‘排头兵’;二是中央不再给特殊政策,深圳也就不要再提什么口号,老老实实地建设一个富裕小康的现代化城市”。必须承认,专家们的这些观点是有些影响的。但事实并非像这些专家们所判断和预料的那样!

2005年3月25日,新上任的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市委工作会议上坚定而又豪迈地指出:“特区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地区”,我们要与时俱进,“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李鸿忠的讲话让特区新老干部和广大群众精神为之一振,再次激扬起“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关于特区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2005年8月25日,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改革创新与特区新使命理论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北京、上海、广州及五大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代表聚集深圳,再次讨论“特区还要不要特,该怎样特”的问题。当一些专家学者认同李鸿忠同志代表深圳市委提出的特区新内涵并进行具体阐述时,有的专家很不以为然地说:“特区还能不能特,特区的新内涵该怎样定,不是深圳自己说了算,要由中央来定。”言外之意是,深圳市委对特区新内涵的界定只是说说而已,是不算数的。然而,时过不到20天,温家宝总理就到深圳视察,并充分肯定了深圳市委的发展思路。

Image温家宝总理高度肯定了深圳25年来所取得的巨大和惊人的成就,并明确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经济特区要顺应新形势,继续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要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我们注意到,温总理在讲话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深圳市委提出的“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特别能创新”等表述方式。可见,党中央对新一届深圳市委关于新形势下特区定位和特区内涵的界定是充分肯定的。

特区是全国的特区。深圳是全国的深圳。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深圳经济特区赋予重任,寄予厚望,意义深远。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作为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具有雄厚物质基础的深圳经济特区,理所当然地要顺应新形势,担负新使命,“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沿海开放地区加快发展、东西中互动的战略格局。在这个战略格局中,“深圳是精锐部队的尖刀连”,义不容辞地要当“排头兵”,要走在最前面。这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深圳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荣耀所在。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新的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锐气不减,雄风依在。我们坚信,深圳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