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重大贡献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4 马清江 总第064期 放大 缩小

□ 济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上接本刊2009年第1期)

四、着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并采取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充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障碍,提出一系列促进和推动社会产生力发展的重大思想和战略。一是突出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近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枷锁,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必然要求;开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战略举措。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改革攻坚过程遇到不少阻力及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同志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切中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症结和要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指明方向。二是明确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胡锦涛同志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核心的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两个问题,既是当前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科学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三是明确指出“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强调“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当今时代,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掌握了发展的重要主动权。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把握这一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突出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同志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既反映出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出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论的新发展。四是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2006年2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刻总结30年农村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这些重大决策和理论,为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充分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

 胡锦涛同志关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决策,涵盖范围广,思想内涵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既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难题的治本之举、务实之策,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一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突破,就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善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注重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这一系列思想和举措,紧紧抓住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能否正确认识发展动力,是关系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科技实力,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处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力量”的问题,认识层次更高,影响范围更广,运用效果更突出。三是进一步指明推动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纵观胡锦涛同志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论述,指向明确,决策科学,体系完整,正确回答现阶段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涉及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关键手段;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动力之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是固本之举,这一系列思想和论述,进一步指明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

#p#副标题#e#

五、着眼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更好的民主政治环境,提出并采取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主要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途径、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等内容。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先后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社会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等重大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状况,注重研究解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并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一是明确提出“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条件”,“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组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深刻阐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条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同时,他又强调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胡锦涛同志这一思想和论述,进一步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针和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突出强调“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实现和发展这一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使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任务和目标更加系统、更加清晰。三是明确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基层民主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在“6.25”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权利。党的十七大又突出强调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一思想和举措,紧紧抓住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对于当前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层民主制度尚不健全、公民民主意识还不是很强的大国来说,意义更加重大。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加强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机构的民主建设,进一步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政与政的积极性,培养民主意识,提高参与能力,积累民主经验,为发展直接民主创造条件。四是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突出强调“依法治国,前提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前提”、“基础”、“关键”,而且强调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通过健全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通过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和落实。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和论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与民主关系的认识把握。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制度,而这种民主制度的本质在于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统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同志在充分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一思想和举措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切实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民主权益、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和层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切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途径,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与民主关系理论认识上的深化。二是进一步重申和论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包含有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内容,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和保障。胡锦涛同志历来重视处理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多次强调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而且非常注重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十六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已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国的两大鲜明特色,这正是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关系思想的充分体现和反映,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与关系理论。三是进一步指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途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途径理论的根本要旨,在于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一思想和举措,进一步指明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途径。

#p#副标题#e#

六、着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出并采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建设不仅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又对推动政治、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和提升功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提出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一是明确提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突出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现阶段文化工作的主题,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一思想和举措,紧紧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二是明确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胡锦涛同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规范,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胡锦涛同志这一重大思想,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指针和依据,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三是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尤其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高于10%,而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相对分散,竞争力较弱,必须消除各种体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首先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都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进一步部署。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如何贯彻深化文制改革《若干意见》,如何推广试点经验,作出具体部署,标志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既是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难题的战略举措,又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丰富,对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四是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我们党历来重视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和塑造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把文化建设明确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追求经济效益与强调社会效益、发展思路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这种现实状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采取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弘扬先进性,确保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论述,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一脉相承,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贡献。一是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的明确,不仅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的突出强调和科学概括,更是对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基本内涵的拓展和丰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二是进一步阐述和发展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辩证关系。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为一定的阶级和政党服务,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文化的商品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上,这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两种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胡锦涛同志强调,通过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些思想和举措,进一步阐述和论证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关系,是更深层次上的继承、发展和应用。三是进一步开拓和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路。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一定形态的文化发展必须与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换句话说,任何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必须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目前情况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革除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弊端而采取的战略举措。特别是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引领社会风尚,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牢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先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重大思想和举措,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思路,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新概括。

#p#副标题#e#

七、着眼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提出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优良革命传统、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重要成果,科学回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巩固国防、建设无产阶级性质军队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采取一系列建军治军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战略决策。一是突出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定位,深刻揭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把富国和强军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国家繁荣富强的两大基石,这是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和深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首要的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统盘考虑、统筹谋划,推动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这一思想,既明确指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又深刻揭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对当前我国国情、军情的科学把握,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思考。二是突出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作为军队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建设抓紧抓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人民军队80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始终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人民军队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才能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拓展,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日趋严竣,胡锦涛同志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抓住当前我军建设的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好、落实好。三是明确提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革命传统是我军建军治军的宝贵经验,是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科学总结我军80年的成长历程,深刻指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就是人民军队的优良革命传统,这一思想和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充分体现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期望与重托,而且深刻揭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根本规律,既有深遂的理论内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是明确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着眼国家利益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全局,根据军队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明确提出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使命。这一重大思想和论述,深刻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政略与战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高度统一,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概括、地位作用的新拓展、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五是明确提出“要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要从国情和军情出发,贯彻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方针,着眼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推动我军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从我国情和军情出发,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和跨越式、复合式发展,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任务。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思想和论述,明确指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深刻指明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方针,科学阐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对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推动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与论述,紧紧抓住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创新指导理论,破解发展难题,既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和依据,又是马克思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一是进一步指明长期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无产阶级为取得政权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在取得胜利之后还要以这支军队来维护无产阶级专政。这其中最根本、最要害的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无产阶级军队的绝对领导。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重视并强调这个问题,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作为人民军队的性质、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新世纪新阶段,针对我们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国防和军队建设在长期和平环境中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状况,胡锦涛同志强调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首要问题,突出把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作为新的历史使命之首,进一步指明和强调长期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军队建设根本的、首要的还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绝对领导,不但不能动摇,而且必须加强,这是当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二是进一步概括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的方针、目标和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对加强无产阶级军队建设问题,提出军队发展与社会生产及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不同性质军队有不同职能特点、实现军队进步关键在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分析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环境的新变化,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指导方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把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深刻提出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使命,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革命传统,进一步明确党的任务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这一系列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军队建设方针、目标和要求的新概括、新抽象,与时俱进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三是进一步深化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存与发展是国家的两大基本任务,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生存的保障。国防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保障国家的生存和安全,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经济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这一重要思想和论述,从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安全环境、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论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不仅是认识上的深化更是理论上的升华,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p#副标题#e#

八、着眼创造更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以及公正友善的舆论环境、全力打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采取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崛起、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理论,先后形成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观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全方位的和平共处、世界多样性、新安全观等新思想、新论断。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国际局势发生的新变化、凸现的新特点,进一步提出并采取一系列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决策。一是突出强调“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根本利益”,“要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努力掌握对外关系的主动权,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工作局面和战略态势”。 主权不可犯,尊严不可辱。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全方位外交,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与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应对日本入常,涉台斗争,防止外部势力干涉香港、澳门事务,防范和打击“东突”、“藏独”、“法轮功”渗透破坏活动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对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民族尊严等根本性问题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寸土不让,这是一个强国、大国应有的姿态和形象。尤其是针对当前国家安全利益不断拓展、安全问题跨国性和综合性日益突出的特点,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努力掌握对外关系的主动权,体现对当前国际关系及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彰显处理对外关系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外交艺术。二是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一个稳定、开放、繁荣的中国,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和平发展才是最稳定、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独立自主才能不为人制、自立自强。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公正友善的舆论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和平崛起、独立自主紧紧抓住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应对和处理国际争端的关键与要害。坚决贯彻和落实好这一思想和战略,中国的崛起必然势不可挡,中国的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的和平,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和平发展的中国、稳定开放繁荣的中国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是明确提出“我们主张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建立符合各国人民意愿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主张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特别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是当前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形势最鲜明、最客观的特点。针对这种现实状况,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四个主张”的举措,2006年4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白宫欢迎仪式上的致辞中,又鲜明提出21世纪赋予世界各国人民的崇高历史使命,就是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这一系列思想和论述,是对我国历来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与称赞,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处理相互关系、解决利益争端的遵循和依据,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关于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思想和论述,是当前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为我国开展对外交往、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提供指导、指明方向,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一是进一步论述和指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重大意义与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国家都有保卫本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行为,这是任何国家都具有的基本的对外行为。丧失这一基本的对外行为,国家的任何对内行为都将失去根本保障和存在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从国家行为角度,阐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胡锦涛同志强调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强调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不仅坚决贯彻与继承这一思想,而且深刻指出当今时代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国家多种利益、掌握对外交往主动权的正确途径。这是当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坚持的基本前提、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二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未来国际关系是和平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走向反动的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频繁发生战争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当时和历史上的战争,揭示和探讨战争与和平发展的规律,并作出未来国际关系将是和平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明确指出和平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四个主张”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鲜明思想,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承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是对和平理念的新阐述、新解释,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未来国际关系是和平的理论内涵。三是鲜明提出大国崛起的和平方略。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与征伐、杀戮紧密相连。一个大国的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产生剧烈变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突破这种历史现象的束缚,提出以和平崛起为核心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其基本内涵和哲学意义可以概括为,和平与崛起相辅相成,和平作为非暴力是崛起的方法、手段和前提,崛起是指主权国家力量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极大提升,是整个战略的核心和最终目标。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而且在实践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强盛与和平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标,开创大国以和平方式崛起的历史先河。(下)

(全文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