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就业的春天之路在哪里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4 总第063期 放大 缩小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还是我国高校扩招的第十个年头,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个年头。

不可否认,30年带来的经济巨变让大学生们尝到了经济腾飞带来的就业甜头;不可磨灭,10年的大学扩招改变了上亿家庭和学生的命运,踏入大学,踏上知识改变经济的路;不可不忽视,金融危机在这一年爆发,让即将踏上就业征程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陷入了“四面夹击”的就业围城。

今天,我们又看到竞争激烈的难,大学生们要排上3个小时的队,只为投一份简历。今天,我们还看到了政府为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振奋就业劳动力市场,在中央豪掷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方案之时,广东省政府也向市场投放2.3万亿活跃广东省经济建设,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希望在扩大内需与高校、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关注大学生们的命运,与2009届大学生们一起突围,探寻就业出路。

出路1

去基层就业 

存在问题:工资水平不高

在就业形势紧张的当下,对大学生就业出路的呼声中最高的莫过于“到基层锻炼”。对此,广东省政府的“双转移”战略为大学生到基层、二三线城市就业提供了明确的信号。不少学校的学生也纷纷响应政策的号召,将就业方向转移到地方、中小型城市。据南方人才网近期调查显示,选择基层、二三线城市就业大学生较往年有20%的增幅。

 但是,有一个呼声我们不能忽视,一位在云浮某镇上工作3年、来自广东商学院的刘先生谈到自己的基层就业之路时不住感叹:“基层就业确实有广阔的天地,但一个月千元左右的工资,想改善生活水平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在基层就业想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出路2

选新兴专业 

存在问题:学校开设不多

在近年的采访中,有一个词语提到的频率非常高——就业结构。正是由于就业结构的老化,才造成在占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学生涌向就业市场时,出现了就业难上加难的局面。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机构设置改革步伐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仍停留在大众化的基础专业;一些特殊领域的特殊专业,因为对师资、设备、实验室等投入的高要求,仍只有特定的一两所学校才有开办。

另外,社会对专业结构的认识也是造成现在就业难的间接因素。学生在报考学校专业时,往往扎堆选择传统专业;而一些新兴专业,尤其是一些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则少有学生问津。

出路3

寻法律保障 

存在问题:招聘门槛提高

最近几年,高校的就业率成为判断大学生就业出路的风向标。2008年,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及《就业促进法》。“两法”的出台,确实给大学生就业一些欢欣鼓舞。

但是,在“两法”实施快一年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在“法”的要求下,企业用人数量和要求上变得谨慎和严格。中山一位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向记者感叹:“现在企业招聘学生,门槛越来越高不说,招聘人数还越来越少。以前招两个人的岗位,现在能一个人干下来,绝不再多招一个人。”因此,有专家学者、高校管理者呼吁政府在法的保护下,更加注重推进针对毕业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包括毕业生的失业保障体系、创业保护体系、基层就业保障体系等措施。

不管怎么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正积极地从各个层面提振国民对经济的信心,而保障就业则是最能树立信心的举措之一。我们希望那些求职路上的大学毕业生们,能真正从政府和社会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行动中受益,在不久之后迎来就业的春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