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 建成载人空间站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4 总第056期 放大 缩小

神舟七号成功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之后,我国载人航天下一步的任务、目标,成了国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9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神七飞行任务完成之后,中国将继续在载人航天和空间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初步规划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

王兆耀说,根据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此次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成功突破出舱活动技术之后,我国将突破载人航天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然后再研制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根据计划,中国预计在2011年左右发射一个空间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之后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与之对接,进行交互对接试验。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介绍,“天宫一号”重8吨,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将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中国将相继发射神八、神九、神十分别与其对接。初步计划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以来,一直是七大系统。到神舟七号发射的时候,增加到了八大系统。

新增的空间实验室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空间实验室,包括具有交会对接功能的8吨级目标飞行器,并在后续任务中研制空间站。

 关于载人登月问题,王兆耀表示,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高科技领域,中国有必要在载人登月领域有所作为。在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技术积累和国家有关航天工程的成果基础上,适时地启动载人登月关键技术的攻关非常必要,中国人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载人登月。但他同时表示,何时实施这项工程,还需组织专家进行进一步的充分论证。

王兆耀表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神七任务本身还有不少经验教训需要总结。王兆耀说,中俄两国在此次飞行中的成功合作,为双方下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发射神六、神七,即标志着中国正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的未来五年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06年10月20日发布的《二○○六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的八大发展目标和十二项主要任务。

八大发展目标包括: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十二项主要任务分别是: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二十五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十四吨。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