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千种想像 一千个孔子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4 肖畅 总第056期 放大 缩小

有导演要拍摄电影《孔子》,引来一番争议。有文章说,“穿插感情戏是亵渎圣人”;又有人认为,让孔子习武是噱头。还有人担心导演歪曲历史,担心商业化。

历史题材的电影本不是去还原历史,更不是去编撰历史教材;即便是严肃再严肃的历史正剧,也很难不掺杂戏说成分。如果硬要为电影的艺术逻辑去跟导演较劲,我们大可以探讨艺术的真实应该如何表现;至于电影需要多么靠近历史真实,我想就不需要过多讨论了。

 孔子能不能被艺术拿来想象?有人希望电影能靠近历史真实的孔子,也有人希望电影不要将孔子庸俗化,这与其说是对孔子充满了关切,毋宁说是对历史题材的电影预设了极高强度的历史宣讲功能。在这个时代,有谁还会因一部电影而去认识历史人物呢?除非这样的电影被打上了特殊的标签,被树为特殊的样本。

事实上,我们至今所认识的孔子和儒学,更多的是靠后世的“注经家”们所描绘、所阐释的。那些靠注经来另立新说的儒家大师们,早已远离了真正的孔子。孔子在历史上作为一种被儒学诠释的对象,有不少符号化的痕迹。而我们所认识的孔子,在多大程度上贴近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持怀疑态度。因此,电影对之进行艺术想象的空间倒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靠“注经家”的论述去理解孔子,为何不能靠影视作品去想象孔子呢?

因此,导演说孔子会武功,会谈情,史料上有无确证,无需去在意。导演会不会将孔子的形象庸俗化,也无需在意。重要的只是,导演有多少创作的自由。只有被当作教材、样板的作品,才会叫人放弃想象,而它们才很有可能变成误人子弟的东西。《红楼梦》可以一拍再拍,孔子也可以出现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这类影视作品无需因历史、因经典而自缚手脚,而它们却可以经过观众与时间的选择,变成新的经典。

关于《孔子》这部电影,我更关注的不是孔子被刻画得多么真实、伟大,而是这部片子拍得好不好看,能否激发人们的热情,产生对于孔子的艺术性遐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