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zhuantibaodao 2010-12-10 18:11:04 尤莼洁 林 环 周 楠 总第055期 放大 缩小

【文化形象】

与世界“和衷共济”

王荣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景成为真实的写照,开幕式的“和”字,向世界昭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人类的理想境界相互融汇。不约而同的是,世界中国学论坛连续三届以“和”作为核心理念主线,在“和而不同”、“和谐和平”、“和衷共济”三个主题之间延续和伸展。

“和衷共济”理念来自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在2500年前先秦典籍《尚书》已有完整的“和衷”表述,指的是人们彼此和谐恭谨、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共济”则出自2000多年前的《国语》,是指众人借助同一舟楫、共渡江河的行为状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相信,“和衷共济”是中国如何对待自己的发展、如何与各国扩大合作的价值选择,是中国与世界的共济之道、共赢之道,是在政治上互尊互信、在经济上互利互惠、在文化上互鉴互学、在生态环境上互保互助的共存之道。

胡佛(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前两届主题“和而不同”、“和谐和平”基本上是静态的,是个结构性的概念:它们有结构,希望不被破坏就够了。而“和衷共济”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衷者善也,有真心有善意;济是完成、成就;和衷共济,就是要真心善意地共同为世界作贡献,这与西方思想也是相互融汇的。这样的和衷共济,非一时一地,而是跨时跨地,有序性、普遍性地希望全人类都能投身其中;这样的和衷共济,非零碎片断的思想,而是具主题性、系统性的整体;这样的和衷共济,非幻想也非空洞口号,而是可以实践运作的,可指导我们去共同追求。看到这个主题,我想到了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核心价值,就是一个“和”字。

【目标形象】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郑必坚(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前理事长):今天,中国人的伟大新觉醒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起点就是中国人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国情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和道路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新起点还在于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坚持这条道路的基础,则是扩大和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在这个地球上,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共同行动来应对,这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愿意全方位地、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结成多层次的、不同内涵和形式的、开放性的和不排他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对世界的和平承担,共同为世界的发展开辟道路。这就是构建“和谐世界”,这当然也就是“负责任大国”和“利益攸关方”。

沈大伟(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中国应该为全球治理做些什么?第一,中国本身能做些什么?中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解决粮食供给和温饱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就是为全球治理作了很大贡献;第二,中国可以和他国群体或临时联盟做些什么?可以看到,中国近年来积极与亚洲邻国合作,参与六方会谈,解决朝核问题,参加G8峰会等,都是在为解决全球卫生、安全、金融问题等作贡献;第三,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做什么?中国参与了大多数的国际组织,我们看到,奥运之后的中国,更加自信,更多地去展望未来。应抓住这个契机,更好地树立中国新形象———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多,国家形象也会越好。

【经济形象】

从接受者到制订者

阿曼德·克莱斯(卢森堡欧洲与国际研究所所长):我一直在观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能够在非常艰难的国际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运用自己的策略和方向,找到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前进并不容易。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把握住了国际机会,在全球市场上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分享收益。在日益影响全球市场的同时,可以肯定,中国的未来同样在遭受全球性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等。我觉得中国应该参与全球新的贸易规则的制订,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战略方式,从纯粹的一个接受者转为参与制订者,这样中国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沃尔夫冈·克莱门特(艺珂研究院主席、德国前经济与劳工部长):中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全面展开,看到中国对科研的投入,我既感到钦佩,有时也“心生嫉妒”。在全球科研论文的发表上,中国占了9%,已经超过德国,目前已经有1000多家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实验室。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一员。中国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但仍任重而道远。经合组织(OECO)不久前宣称,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产品的需求仍然比较低,中国的科技影响力仍然比较弱,基本与土耳其处于一个水平。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欧洲和中国同处于人口转变的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就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存在的挑战、政策模式以及最佳实践展开合作研究,进行比较交流,双方都将受益匪浅。

【公共形象】

用创新工具促进外交

梅兆荣(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外交学会前会长):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长,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国的国际形象积极向上。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所谓“崛起”使某些西方大国产生了一些疑虑和担心,甚至引发了恶意攻击。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中国的成功使外部世界一些人的心态失去平衡。

对此,我的看法是:首先应当摆正心态,既要认真对待,又要泰然处之。第二,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要在不断扩大的对外交流中,利用各种场合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第三,要坚定地捍卫我国的核心利益。第四,要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第五,做好国内各项工作是根本。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国际形象归根到底也要我们自己去塑造。只有把家底做殷实了,人民满意了,社会和谐了,民族凝聚力增强了,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就会越来越好。

侯赛因·埃尔卡马(埃及内阁信息与决策支持中心高级顾问、大使):刚刚结束的奥运会是很好的中国文化外交工具,是对中国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最好的注解,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通过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中国的崛起会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力量在国际以及区域事务中的增长将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在文化方面,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起孔子院校,促进文化传播,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各地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建议中国可以用更创新的工具促进文化和外交,建立自己的智囊团,考虑文化与公共外交的具体措施,建立拥有国际专家的相关培训中心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