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海外军团” 书写体育无国界精神

fengyanfengyu 2010-12-10 18:11:04 本刊组稿 总第055期 放大 缩小

在刚刚过去的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上,一群穿梭于外国代表团中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人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海外军团。他们中间,有运动员,更有教练员。以奥运之名,他们飞回了北京;其中的很多人已经太久没有回来,家乡的感觉变得如此陌生;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中国观众最真挚的笑脸。

在赛场上,“体育无国界”更加体现地淋漓尽致:观众把掌声献给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尽管她们刚刚战胜了中国的女排姑娘;体操赛场上,美国女子体操队教练乔良对中国选手和他的“洋弟子”同样赞不绝口;在被国人喻为“国球”的乒乓球赛场上,新加坡女队教练刘国栋与他的弟弟,中国男队教练刘国梁联手成功阻击中国乒乓球的“宿敌”韩国队……据统计,从1957年中国第一次派出教练员到国外执教以来,在过去的51年时间当中,中国已经向123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547名教练员,其中涉及到乒乓球、体操、跳水、羽毛球、武术等36个大项。这些被誉为“民间体育大使”的杰出人物,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着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正是因为这些海外军团的存在,才使中国体育在分享世界体育经验的同时,也让全世界分享了中国的经验。

还原一个真实的郎平

——二十四年的三次奥运会决赛

1984年,铁榔头郎平

关键词:“三连冠”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中国女排出征洛杉矶奥运会前,一位佩戴着“南京大学”校徽的姑娘找到郎平,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把一块红纱手帕托在郎平面前,说:“这是我奶奶送给您的!奶奶说,红色象征着吉祥,愿你们打个胜仗。”

中国女排获得奥运会冠军后,《解放日报》刊登了这个故事:“一块手帕充分表现出十亿人民对女排的关心和支持。”这一年,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第三次夺得世界冠军,“三连冠”这个专用词语被创造出来。从那以后,中国女排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渗入了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女排情结”。

当时的郎平,已经从1981年世界杯时的新秀,成为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铁榔头”声震中外,但奥运比赛打得一波三折,中国队前面几场比赛始终发挥得不理想,小组赛中更是1比3负于美国队。就在输球的那天晚上,当时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找到郎平,狠狠地批评了她:“你现在有什么放不下的啊?不就是个世界冠军吗?有啥了不起的……”那一夜郎平在房外大哭了一场后,彻底放下了包袱,中国女排也越打越好,在决赛中3比0战胜美国队,拿下了冠军。

“我心里只想着去拼。”赛后,郎平的这句话被看成是女排精神的注脚。“她很好强”,记者程康萱说。他还记得第一次采访郎平是在1980年5月,中国女排和日本队、美国队一起来沪比赛。那时郎平才19岁,还是前女排国手杨希的替补。采访中,程康萱了解到,郎平为了提高扣球技术,她训练时每扣坏一个球,就要按“规定”罚自己空跳数次;为了增加弹跳力,她练负重深蹲,不声不响地加大重量,超过一般的训练强度极限,身上摔成青一块紫一块,也在所不惜。

“她这个人不肯粗糙,不肯将就,总想尽力做得完美”,李国君说。1990年,在意大利打球的郎平回国重披战袍,出征世锦赛,李国君得以与这位老大姐一起打球,当时的郎平已经30岁了,体力比不上年轻运动员,还饱受多年训练比赛积下的伤病折磨,但她在场上依然拼搏。

外界和自我的要求,常使郎平心神不宁。洛杉矶奥运会前,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自己缺觉……却满脑子想着比赛。我猜测着比赛中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我能不能应付呢?有的可以迎刃而解,有的越想越钻进了死胡同,气得我翻来覆去。”

1984年,在洛杉矶华人为中国女排举行的庆功会上,郎平认识了华人何吉,后来她成了郎平去美国留学的经济担保人。1985年,郎平迎来了她个人、也是中国女子排球队的第四个世界冠军。赛后,郎平选择了退役,本来她可以走上仕途,但好强的她用“铁榔头”锤开另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我前面的路是‘零’,一切从头开始。”

1996年,教练员郎平

关键词:临危受命

1996年,郎平将中国女排带上了奥运会亚军的领奖台。

郎平是临危受命。中国女排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收获历史最差的第七名战绩。国内排球界一批人不断地给她发传真、打电话,最后,袁伟民亲自出马,希望郎平回国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

此时的郎平,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留学时期,在美国和有关方面签订了数份1995年执教合同,她最终“放弃合同,放弃家庭,放弃女儿,放弃朋友”,离开一幢三百多平方米、两个院子的房子,回到国家训练局,“回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住进十平方米的小屋,洗澡房比工厂浴室还简陋。

 生活的艰苦是其次,更大的压力来自心理。“回来执教,全国人民的重托都压在身上,队伍的情况又不理想,工作特别费心”,郎平后来回忆道,“我脑子里全是球啊,一天到晚就是这些解决不完的问题,睡眠质量差,每天都处在朦朦胧胧的状态中。” 球迷和观众给郎平写信,通篇谈的都是 “成”与“败”,所有的熟人朋友见了郎平,首先不是问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不好?第一句话就是:啊呀,最近不错,又赢啦!要不就是:什么时候赢古巴队、拿冠军?而报刊杂志似乎有个统一的语调:郎平,你何时再创辉煌?

“一向以来,中国女排负载的东西太多了。”李国君十分理解郎平,她没有经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但也不承认后来的女排就是一塌糊涂:“巴塞罗那奥运会我们打了第七名,回国一看报纸,跟天塌下来一样,都批评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丢了,其实中国女排还是世界一流的球队,第二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我们就拿了亚军,但大家不能接受,觉得女排只能是冠军,永远的冠军!”

当时的郎平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影响,对成败胜负看淡了许多,但她依然不堪重负。备战奥运会时,由于过度疲劳,她在漳州晕倒过一次;奥运会中与日本队比赛的前一天,郎平正在食堂里吃着饭,又感觉到一股凉飕飕的气体从脖子根往上冒。她从桌上滑到地上,嘴角冒白沫,舌头也吐了出来。

郎平苦苦支撑着,直到1998年世界锦标赛,开局小组赛便意外负于韩国队,情势急转直下,极可能被挤出前四。一个东北的老人见中国队2比3输给韩国队,一急之下,心脏病发作而死。为这事老先生的朋友给郎平写了信。

那次比赛后,“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在哪里?”在自传中,郎平写道。

在1998年曲折地夺得世锦赛亚军和亚运会冠军后,郎平第二次离开了中国女排。

2008年,争议者郎平

关键词:国际主义

中国最大的社区网站天涯把郎平列为“北京奥运十大欢乐英雄”,网友的推荐词是这么写的:“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去到美国,为美国的排球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

给外国运动员当教练的中国人不少,北京奥运会上的美国代表团就有20多个,但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郎平,只有她,被苛责“实现了个人价值,却失去了国家价值”,也只有她,被上升到“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我们把这个时代的价值争议,投射在郎平、这个命运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身上。

这样的争论数年前发生过一次,那是2005年前后,美国排协第二次邀请郎平担任国家队的主教练,郎平征求好友杨玛俐的意见,杨玛俐在电话里对她说,“你还是别答应了吧,你在中国是民族英雄,怎么能去带美国队呢?”犹豫了好几个月后,新浪网上曝出郎平可能要去美国执教的消息,还进行了一次民意投票,结果让郎平感到意外:大多数人理解她执教美国队。

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女排力克中国女排后,腾讯网又搞了一次民意投票,107648人参加的调查表明,对于郎平率领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的结果,表示能够理解的人,超过了表示不能理解的十几个百分点。

这场“和平大战”,是开赛以来收视率以及收看人群最多的项目之一,甚至超过了拥有科比、姚明的中美篮球对决。李国君也看了那天的比赛,她说她忍不住哭了,为郎平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感慨陈忠和的不容易。后来她看到了网上的议论,个别人除了骂郎平“不爱国”,还骂陈忠和“无能”,她很气愤,“无稽之谈!他们两个为中国排球付出了多少?”

客观地说,给美国队当教练,郎平心理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脱,“美国姑娘们很放松的心态,为兴趣而打球的状态影响了我,让我绷得很紧的神经也放松不少。她们似乎更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排球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梦想。”今天的郎平即使做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心态上还像个留学生:“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浸入了这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国家体育文化中,我想使劲改变她们,但是她们的文化势能比我更强大,所以只能换个角度去理解她们,所以说美国队改变了我。”

然而,面对与祖国球队的对决,郎平的回答依然回避了锋芒,“那是体育赛事,无论中美,都要各自面对许多对手,古巴、巴西、意大利,还有强大的俄罗斯队。”

每一年,普通人郎平

关键词:渴望平淡

北京奥运会,出现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郎平,背着一个休闲款双肩背包、精心修剪的时尚短发、恰到好处的淡妆。

“她比以前懂得修饰了”,李国君说。今年奥运会前,郎平带美国队到中国比赛,当年在女排就有“小胖子”之称的李国君打电话给郎平:“大姐啊,我发现你的体型怎么越来越向我靠拢了。”郎平听了,哈哈大笑。

其实,做一个心宽体胖的普通人,是郎平一直以来的希望。她在自传中写道,“看看周围的人,譬如我姐姐郎洪,人家也不干什么大事业,平平稳稳地过日子,该过节过节,该下班就下班,下班到家,有丈夫、有女儿,老少一起生活,心宽体胖,多好。可我呢,丈夫没有了,女儿也不在身边,我和周围的人形成了那样大的反差,这使我心里的渴望格外强烈,渴望健康,渴望家庭,渴望爱情,那是最美满不过的了,哪怕做个家庭妇女,有健康,有家庭,就是幸福。”

她也反思:“我这个郎平有什么?我伟大在哪里?我就是肯付出罢了,把自己统统贡献出来,如果1995年不回来,说不定我又成家了,和别人一样地过日子,尽管普普通通,但生活实实在在。”

1995年,郎平经历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离婚。离婚之后,郎平曾经有一位身高1.96米的美国男朋友。但这份情缘因郎平回国执教中国队而终结。的确,是忙碌丢失了爱情。郎平这样解释:“因执教中国女排,我必须离开美国。我跟他说等我两年,可他不同意,我想两年都等不了,还能过一辈子吗?”

郎平离开美国到中国执教,最亏欠的还是女儿白浪,当时白浪只有三岁,朗平却不得不离开她。白浪后来在自己的心理课作业中写道:“我的妈妈是女强人,她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全世界有很多人崇拜她。但是,我不喜欢女强人妈妈……”郎平同意执教美国女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多陪陪女儿,弥补对女儿的亏欠。白浪喜欢篮球,喜欢湖人队当家球星科比,郎平特地请姚明帮忙安排,让白浪见到了心中的偶像。

记者们面对郎平,很少会提及她的家庭和婚姻。但郎平仍免不了公众人物的烦恼,一位76岁的老球迷用长者的关心给郎平写信,他说,他在《体育天地》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郎平:情感纠缠何时了?”的文章,“才得知你面临离婚的痛苦,作为一名超级老女排迷,我深表同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亲爱的郎平同志,不要悲伤,不要灰心,你是坚强的,好样的,相信你会处理好感情问题,战胜自我……”

渴望平淡,回归普通,生活在聚光灯外,仍然是这个站在巅峰的女强人的心愿。#p#副标题#e#

从“王启明”到“男郎平”美国体操教练乔良的奋斗史

23岁退役到美国某大学当教练

1991年,一个提着两只小行李箱的年轻人走出了美国爱荷华州机场,面前是来来往往的车辆,身边是金发碧眼的异国人,他的内心有一种无法克制的恐惧和兴奋。这场景,颇似那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刚刚到达纽约时的一切。乔良,这个1990年亚运会中国体操队夺冠的主力队员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后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将在这个陌生的国家度过。尽管现在被称作“男郎平”,但在那时,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王启明”。

乔良与室友、另一个中国留学生,去超市买了很少的面、菜、肉,买了一瓶可乐当擀面杖,包出两个饺子,一人一个,有吃的、有喝的,这就是他在美国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作为1990年亚运会中国体操军团的主力队员,乔良完成了自己在世界赛场上的最后一次表演,退役了。退役的原因是脚部的伤势已经无法支撑他继续在运动员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那时的他23岁。

退役后可以当教练的乔良做出了一个最富挑战的选择——去美国的一所大学当教练,“世界那么大,我还想再开阔一下眼界。”他对家人和朋友这样解释。

尽管取得了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对于一个在国内可以不用操任何心,只管把自己训练搞好的中国运动员来说,脱离了训练馆、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无忧无虑,乔良还是感到了生存的重压。

语言不通靠表演征服学生

要知道,乔良那时候的水平可是世界级的,随便表演一套,就能让下面的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与大多数出国的中国人一样,乔良在语言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不过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有自己拿手的身体语言。上课的时候,乔良说的话,学生听不懂,而学生说的话他有很多也听不懂。每到这个时候,中国的体操名将就会上杠亲自为学生们演示。当时乔良的那些学生的动作非常粗糙,程度很差。

一年后,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体操项目进步神速,在乔良来到这所学校前,他们已经有11年没有出过什么特别的人才了。而这一年,就有5人被选送去了美国国家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部电视剧火了,《北京人在纽约》赚了海外留学生的不少眼泪,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碰撞出来的疼痛、无助与彷徨,乔良感受得最为真切,他觉得自己就是王启明。

乔良已经算幸运了,他所在的美国小城西德梅因只有40万人口,虽然缺少大城市的感觉,但却多了一些在大城市中很难得到的友善与安宁。这个城市的人都很友善,如果你真的很有能力他们会很佩服你,如果你不行,他们最多也只是不去理你,因此像王启明那样被人欺负的事乔良还从来没有遇到过。

创办体操学校报名者门庭若市

1993年,乔良离开了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铁饭碗”,借别人的场馆开始着手开办 “乔氏体操舞蹈学校”,事业起步的时候,乔良只有三名学生。从一名专业运动员,到一名大学的体育教练,乔良又转而成为一名商人。五年后他与夫人庄立文买下一块1600多英尺的地皮,才算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校。安装器材、刷漆、美术设计……这一切都是乔良自己动手的,就连场地里的电线都得自己亲自去接。

1998年,当乔良在自己的地皮上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时,学生已经从五年前的3人上升到了300多人。

现如今,乔良体操学校的声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报名要上他体操学校的孩子门庭若市,很多时候,为了给孩子报名,家长都在清晨6点多就来排队,而学校开门的时间是早上8点。每当清晨到体操学校门口,看到家长们长长的队伍都排到了马路上时,乔良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曾经经历过艰苦、心酸、种种压力之后的超然。

一直用微笑训练肖恩等学生

来到美国后的第七个年头,乔良和妻子庄立文体操学校开办两个月后,他们的体育馆里,走进了一个精力十足的小孩——肖恩•约翰逊,她就住在附近。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大部分都会在第一天来的时候显得非常害羞,但当时肖恩一下子就跳到了高低杠上,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之后他们就开始着手训练起肖恩来,在真实的人生和体操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乔良负责主要的训练工作,而36岁的庄立文则负责指导肖恩的平衡木和自由体操。

乔良说:“我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她的父母说,她会成为一个世界冠军。我从来就没有向他们承诺过任何东西。我只是说,他们的女儿有着非常出色的潜力,她有机会取得很棒的成绩。”

其他的优秀体操选手,尤其是在中国,经常在一周时间里要训练上40多个小时,而肖恩现在大概每周训练26个小时(工作日的时候每天4小时,周六的时候会有6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安排,都和典型的高中学生的日程表基本一样。在河谷中学就读的第二年,肖恩取得了全A的优异成绩,她会研读海明威和福克纳,会解剖一头母牛的眼球,还会穿着一身闪耀的黄裙,同41位她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参加舞会。

肖恩说:“体操之外的生活让我成熟冷静,脚踏实地,我喜欢这种真实而又平凡的感觉。”

她也清楚地知道,乔良本可以在训练时对她态度再严厉些,要求更严苛些的。但乔良和妻子一同让体操训练变成了充满趣味的活动。即使比赛进行到了最最紧张的时刻,乔良也会在体操场上露出微笑。

回顾历史,乔良说道:“老实说,我不认为有谁能看到一个6岁的孩子,就可以对着他承诺说,你很棒,你将成为一个世界冠军,你将成为一个奥运选手。如果真有人这么说,那绝对是在撒谎。每个人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在你面前,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而已,你需要对他的人生负责。”

肖恩将乔良夫妇名字写在赛服上

为了表示对教练的感谢,肖恩已经将他们俩的中文名字写在了她参赛服的袖子上。在11岁的时候,当她赢得了青少年奥林匹克国家锦标赛的冠军时,她将自己的奖牌送给了庄立文。她还主动跟教练学说中国话。

北京奥运会赛前,肖恩说:“乔良教练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乡。我想用我的成功,来证明给所有人看,教练仍然是成功的,仍然是离开之前那个传奇人物。他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才让我走到今天。我想让他们为我感到自豪。”

当乔良听到这句话时,他的眼睛模糊了。很久很久之前,他就知道,肖恩已经足够优秀,足够让他自豪了。

在2005年时,他勇敢地寄出了一份当时年仅13岁的肖恩的训练录像带给美国女子国家队的领队马萨•卡罗利,他向卡罗利建议,凭肖恩的实力应该进入美国队。卡罗利说自己在收到这份包裹后,当时闪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哇,看来这个教练可真是自信满满啊!”

于是她看见了那盘录像带,看见了肖恩身上闪耀着的才华。正是因为那盘录像带,卡罗利才会邀请肖恩来到国家队的训练中心。从那之后,肖恩•约翰逊就成为美国第四个在全能赛事中获得世界冠军的女子选手,去年,肖恩还赢得了自由体操项目的世界冠军。

北京奥运会个人全能比赛中,乔良依然对获得银牌的肖恩感到满意,“我为肖恩感到自豪,她做出了伟大的表演。在赛场上,我只能控制我所能控制的,比如肖恩的表现,不能控制裁判。她做出了足够好的表现,不过有时裁判可能觉得还不够。”

乔良的儒雅也淡淡地映在了他的微笑中。#p#副标题#e#

刘国栋我去新加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

“刘国梁的哥哥”刘国栋

刘国栋这个名字开始被中国人所熟悉,一个原因是他在2006年出任了新加坡乒乓球女队的教练,并很快使新加坡队成为中国女乒的竞争对手;另一个原因,则是他有一个实在太有名气的弟弟——前奥运会乒乓球冠军、现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因此,当人们介绍刘国栋时,总忘不了加一句,他是刘国梁的哥哥。

刘国栋和刘国梁一块儿学球,一块儿长大。但作为球员,两人的际遇却大不相同。比刘国梁大三岁的刘国栋,练球比弟弟早,成就比弟弟小。1994年,刘国梁作为球员在国家队已经站稳了脚跟,刘国栋这时也来到了国家队,但身份是中国女队的陪练。在那时,有人就开始使用那个前缀:他是刘国梁的哥哥。

由于机遇和天赋的不同,同样勤奋的刘国栋作为球员取得的成就,不如弟弟辉煌。然而,作为教练,刘国栋表现出了并不逊色于弟弟的水平。2002年前后,刘国栋在执教陕西银河俱乐部期间,一手调教出了马龙、郝帅两名新秀。如今,这两名球员已经成为中国男乒新一代球员中的佼佼者。之后,刘国栋以学员的身份,进入了中国男乒的教练组,这时,弟弟刘国梁已经是中国男乒的主教练了。

2006年1月,应新加坡乒协的邀请,刘国栋登上了前往新加坡的飞机。刘国栋曾在本届奥运会女团半决赛结束后说:“当初决定前往新加坡,就是为了要证明自己。”临走时,他还丢给弟弟一句话:“我要把新加坡队带成中国队最强的竞争对手。”

“小伯乐”刘国栋

 在本届北京奥运会女团半决赛中,新加坡队的两位大姐李佳薇、王越古先后在单打中败北。关键时刻,1986年出生的冯天薇力挽狂澜,连拿两分,使新加坡队转危为安。而力邀冯天薇加盟新加坡女队,正是刘国栋的得意之作。刘国栋在赛后说:“我刚到新加坡队后就感觉,这个队在人员配备和技战术打法上不完整。”于是,2007年,在日本联赛打球的冯天薇进入了刘国栋的视野。刘国栋说:“冯天薇就是在我的联系下,加盟新加坡队的。”

在刘国栋看来,冯天薇的优点,一个是肯吃苦,服从教练安排,另一个就是她的右手横拍结合快攻的打法,在技术上有发展前途,有可塑性。2007年3月,冯天薇正式加盟新加坡女队,她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新加坡女队第三号位置上的实力,新加坡女队近年来取得的佳绩,与刘国栋的慧眼识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好哥哥”刘国栋

虽然刘国栋如今已经成为新加坡体育史上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外籍教练,但中国记者的问题却还总是离不开他和刘国梁的那层特殊关系。虽然同住在奥运村,但刘国栋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开赛以来,他还没有时间和弟弟单独小聚一次。两人只是通过电话互致问候。

刘国栋说,兄弟俩平时聊天,只愿意谈乒乓球以外的事。特别是在自己成为新加坡队的教练后,兄弟俩更少谈论关于乒乓球的话题。不过,这一次有点例外。刘国栋说:“这次团体半决赛抽签,中国男队抽到了韩国男队,新加坡女队抽到了韩国女队,我和国梁约好了,要带领各自球队,打败韩国队,如今,我兑现了我的诺言。”

实际上,虽然刘国梁此前的名气比自己大很多,但刘国栋一直在呵护着弟弟。当年在为中国国家女队作陪练期间,刘国栋总是利用休息时来照顾弟弟。当时,刘国梁有一阶段状态特别低迷,思想上也出现波动。急在心里的刘国栋在开导弟弟时着了急,一脚把“刘国梁的床”踹出个大窟窿,事后却发现,这床是刘国粱的室友孔令辉的。在回顾这段往事时,刘国栋说:“他后来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也许是人生际遇的不同,刘国栋和刘国梁兄弟俩在气质上完全不同,相比刘国梁与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刘国栋待人接物显得温和、谦让。当记者抛出这次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弟弟是否在心理上给了你压力?”刘国栋从容说:“弟弟从来没有给过我压力。”随后,他又狡黠地一笑:“我是哥哥,弟弟得听哥哥的。”

“新加坡女乒主帅”刘国栋

两年前刘国栋接受了新加坡乒总的邀请,担任新加坡女乒主帅,当时他承诺,将把她们带上领奖台,而本届北京奥运会上,新加坡女队不仅是拿到了奖牌,还是仅次于中国队的女团银牌!

其实在刘国栋接手前,新加坡女队在世界上已经小有名气了,但与同样由原来的中国内地球员组成的中国香港队相比,新加坡队的战绩逊色了许多。刘国栋上任后很快发现,新加坡女队的球员李佳薇、王越古等人虽然实力不俗,但整支球队的管理松散,纪律松弛,这是阻碍新加坡队进一步提高的症结所在。刘国栋上任后,就开始从严治军。“用中国乒乓球队严格的管理方式来要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管理松散的新加坡女乒打造成乒坛最强的海外兵团。在新加坡国内,乒乓球女队也渐渐成为国民心目中的英雄,她们打广州世乒赛归来,没什么人接机,甚至引起了好一阵喧哗,很多新加坡人指责新加坡乒总太过冷漠无情,逼得他们的总裁最终出来公开发文道歉。而此次夺得奥运会女团银牌之后,新加坡国内更是一片欢腾,为此,新加坡总统纳丹还接见了刘国栋和他的队员们。

“除了中国队,我们是最棒的!”刘国栋在帮助新加坡拿到银牌之后也说,“这枚银牌,比中国队拿金牌要难很多,半决赛能够击败韩国队,已经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们这次奥运会,遇到了所有我们想遇或者不想遇的对手,但最终我们战胜了除中国队之外的所有球队,这枚银牌来得货真价实,我们已经打得非常好了,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我给我们的队员打100分!”

新加坡女乒一姐李佳薇赛后更是激动:“我非常满意这个结果,毕竟中国队太强了。我们已经打败了所有其他球队,我真的很开心,我想哭,但是我不能哭。”

尽管在单项比赛中,新加坡女队没能战胜张怡宁、王楠和郭跃组成的强大阵容,进入前三,但刘国栋还是非常自信地说:“假如再给我四年,我还能让她们创造奇迹!”

刘国栋和新加坡乒总的协议,是到2008年底,但如此骄人的战绩,估计他会被继续要求留任。“我来到新加坡搞乒乓球,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刘国栋曾这么说,而如今,他成功了。看这势头,他还将继续成功下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