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深圳产业发展呼唤产业哲学

tupian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马小清 总第002期 放大 缩小

2005年4月14日,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联合主办“产业哲学与企业生存发展战略研讨会”, 78岁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来深布道“产业哲学”。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这次研讨会的发起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文理学部主任蔡德麟教授和副主任杨君游博士。

产业哲学当然不是一个新概念。76年前,也就是何祚庥两岁的时候,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曾出版《我的产业哲学》一书。但在国内,产业哲学问题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产业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到了日程。2004年6月23日,中国工程院召开了工程哲学座谈会,2005年1月28日,清华大学发起召开了产业哲学座谈会,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对产业哲学的关注。

Image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是工程哲学的积极倡导者。他在工程哲学座谈会上呼吁工程界和学界要关注工程哲学问题,实现工程界与哲学界的联盟。徐匡迪院长指出,人类的工程活动,既有技术问题,又有哲学问题,比如在治水中,就存在疏与堵这一对矛盾;三峡工程,涉及移民、下游安全及生态平衡问题,引发的争论涉及到如何看待和评价工程合理性的问题。这就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涉及到许多哲学理念。他主张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强调工程建设和工程创新需要哲学思维。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高度评价李伯聪教授的《工程哲学引论》,称赞此书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李伯聪教授在书中提出“科学技术工程”的三元发展论,倡导加强对工程哲学的研究。何祚庥院士更进一步提出,要把三元论扩大到四元:即“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在这四元中,工程与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工程,都是在一定产业背景下进行的。工程的成功和推广,又会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因此,研究工程哲学,还要关注产业哲学。

在我们的采访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蔡德麟、杨君游两位教授,对产业哲学研究的内涵、意义及其和深圳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事业单位的总和。生产同类产品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产业的基准。因此,一个企业如果同时生产不同类的产品(跨行业生产和经营),就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产业。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显著增加,当说到产业的时候,所指的当然也包括文化产业,即包括生产同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企事业单位的总和。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谋求发挥后发优势,赶上发达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可见,产业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929年,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在《My Philosophy of Industry》一书中,使用过产业哲学的概念。76年过去了,虽然随着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论方面的研究,但在我国还没有把产业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从我国和世界产业发展史来看,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农业到轻工业和重工业,再到服务业这样三次产业的漫长发展过程。当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震撼着全世界,已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从哲学的层面上对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行研究,这正是产业哲学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体承担者是社会生产,而任何现实的生产都是在一定产业背景下进行的。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社会分工又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这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生动体现。因此,只有深入研究不同产业发展的状况和过程,才能深刻把握现实的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及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形态的变化就是从经济基础的变化开始的。长期以来,哲学理论界研究经济基础,常常为怎样理解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争论不休,而忽略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论断。现实社会的经济结构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而产业结构则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因此,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不能不研究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状况。任何一个现实社会的变化,总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首先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开始,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使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决不能脱离社会的产业状况。由此看来,从哲学的层面上,把研究产业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把以产业为背景的生产发展规律的研究,同深刻揭示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联系起来;把研究产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探索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升级、优化过程中纵横协调诸多矛盾同建立科学的方法论结合起来,正是产业哲学急待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内容。

对产业发展的研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这种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但哲学不能停留在经济学的视角上,它是要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社会功能的分析,来把握产业发展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这种规律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体现和具体化。其次,产业经济学重在揭示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产业哲学则重在揭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顺应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中的能动作用,阐明人如何拿了这种规律性认识,用以正确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次,不同的学科都要从哲学那里获取世界观和方法论,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就是产业哲学,在经济学对产业的研究中,一刻也不能没有哲学思维。

两位教授指出,过去我们讲哲学,侧重讲理论哲学,也就是所谓的元哲学,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传统。这种高度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各个学科没有直接的联系,与产业发展更是联系不起来。这些年来,应用哲学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这是哲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经济哲学的创建应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但经济哲学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哲学也是经济哲学的基础,因此,首先发展起来的当推产业哲学。产业哲学与法哲学相类似,属介于宏观的基础理论哲学与微观的应用哲学之间的中观哲学层次,兼有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特点,我们似可将它称之为实践哲学。

何祚庥院士在新形势下提出产业哲学的概念之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已把产业哲学的研讨列入200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内一些学者已开始从哲学的层面上着手对产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从产业哲学的元理论方面,已有学者开始探讨如产业的本质、产业分类、产业要素构成与结构,产业与科学、技术及工程的关系、产业体系、产业社会的特征等。在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方面。亦有人开始研究产业发展的动因、规律与机制问题,如科学技术产业化、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产业创新、产业竞争力、主导产业和产业生态的演替、非物质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等。有的学者把产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产业现象学的角度,着手研究如产业的社会功能,产业与人、自然、文化、政治、教育、艺术、道德、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还有的学者根据产业哲学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从产业哲学作为应用哲学的向度,着重研讨诸如产业管理、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实践性较强的产业哲学的应用问题。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产业思想史,尤其是一些著名企业与企业家的产业哲学思想,如福特主义,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等。清华大学更是领先一步,已着手制订产业哲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开始组织有关教材的编写。可以预期,产业哲学将是一个极具前景的哲学分支学科与应用哲学领域。

蔡德麟、杨君游两位教授认为,研究产业哲学,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是我国产业变革和发展、升级和优化最快的地方,从历史上看,深圳的产业发展推动了深圳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进步”,而是整个社会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真正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飞跃,初步成功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使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更加完善。

他们深入研究了深圳20多年来所经历的三次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在科学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了产业哲学对深圳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引作用。

深圳第一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1979年前,深圳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深圳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为契机,使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37:20.5:42.5演化为1983年的17.2:42.6:40.2,第一次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次产业比重急剧攀升,第三次产业比重略有减少,即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的产业转变。第二次产业结构大调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从1980年到1995年,深圳用了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从而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深圳经济由一个贫穷落后(人均GDP只有606元)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发展为一个人均GDP达到4.6万元的现代化规模的大城市。1995年,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第二次创业”的目标。如果说,第一次创业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中央的优惠政策的话,那么,在1996年至2010年深圳特区的第二次创业中,深圳将本着“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精神,自力更生,再创辉煌。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增创十大新优势”,第一条就是“增创产业新优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进行产业调整的基本方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在2000年召开的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又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想,使深圳迅速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生产力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第三次产业结构大调整发生在本世纪初,2003年12月召开的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实际出发调整深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度,调整工作的指导方针,强调要把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质量和效益统一起来,当前要突出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把扩大经济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统一起来,当前要突出强调优化结构。提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方针,并采取以下强有力的措施:一是抓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把高新技术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做得更强。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三是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四是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强化“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旅游港口”的城市产业分工与布局。五是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上这些措施,使深圳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奠定了基础,使深圳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两位教授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深圳实现产业变革和发展的灵魂。深圳正是依据科学的发展观,适时地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做出新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从而极大地推进深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看来,深圳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产业哲学的指导,哲学必须走出学院的象牙塔,关注深圳的产业发展,加强对产业的研究。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难免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紧紧抓住产业协调发展这一深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建立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深圳的社会发展根植于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呼唤着产业哲学。因此,产业哲学作为一个新生儿来到人间,降世深圳,可谓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为清华大学惟一的异地办学机构,密切关注深圳的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把服务区域发展作为自己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锐意进行教育创新和新兴学科的建设。经学校批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于2006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第一批产业哲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产业哲学。产业哲学,这个貌似抽象的形而上的学科领域,其实与我们的企业界,与我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家需要有产业发展的哲学眼光,才能真正理解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这就是产业哲学的观点,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