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汶川地震 启示录

junshiboji 2010-12-10 18:11:04 《瞭望》 总第048期 放大 缩小

左手拿去的,右手必会还给我们。在大灾难、大恐怖、大毁灭中,势必降生大无畏、大慈悲、大秩序。

我们用惶恐的语调和匍匐的姿态,解析巨震中的大国民、大政府、大社会、大媒体和大慈悲,并期待更有智慧和前瞻性的启迪。

我们相信,太阳,会在废墟上升起;心灵,会在阵痛后新生;祖国,会在灾难中成长。是的,我们相信,我们坚信,我们笃信。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一】

大 国 民

何为大国民?作为一个群体,大国民不仅需要有施予的爱意,同样需要有施予的能力;不仅需要有对神性的赞歌,同样需要有对人性的宽容;不仅仅需要对现实的反思和诘问,也有在灾难中汲取营养的能力。如何用这个标准?经此灾难,我们离大国民更近,还是更远?

20天捐出三个青海省收入

 截至5月31日,国民为此次地震所捐助的善款高达399.24亿元,相当于3个2007年青海省的财政收入。数量之巨,捐款人数之多,举世罕见。我们看见天津钢铁大王张祥青一掷亿金,捐助1.1亿元人民币,也看到网络上涓涓细流,终成爱心海洋。各种捐助平台的涌现,侧面证明了此次捐款浪潮的势头之猛。这让我们感叹,国人在面临这样的大灾难的时候,不仅仅有万众一心的施予意识,同样也具备了强大的施予能力。此乃中华之幸,亦是人民之福。

英雄赞歌中亦有人性宽容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对神性的赞美,远到对舍身取义的古贤人的讴歌,近到对雷锋、焦裕禄这样的现代榜样的赞美。此次地震中,无论是谭千秋,还是杨永乐,无论是袁文婷,还是邓波,在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中,都让我们感受到神性的闪光。而在对泪洒银屏的男主播的舆论赞许中,甚至是对范美忠“你可以先跑,但不要沾沾自喜”的舆论声音中,我们都听到了对人性的宽容和尊重。我们的人民,较之以往“网络暴民”之苛责,这次显得颇为宽容。

从总理抱拳到娃娃敬礼

5月15日,温家宝总理到青川县木鱼镇慰问灾民,抱拳向天。5月16日,高安村80岁老人刘惠珍在交通要道举起纸牌向过往救援队表达谢意。5月13日,北川3岁男孩郎铮获救,举起尚能动弹的右手向救援队员敬礼。5月16日,曾经以反日情绪高涨著称的一些中国网站对日本救援队发出“日本,谢谢!”的声音,消息传出后,日本《J-CAST新闻》惊呼中国对日情绪骤然变暖。是的,地震期间,从上至下,从内到外,无数的人承感恩之心,尽感恩之行,让人备感温暖。

全民关注也是慈善

这一次,民众对地震资讯的超高关注让媒体业始料不及。广州市民通宵观看地震直播,湖南多个报刊亭报纸脱销,网易等网站访问量成数倍暴涨,一度导致网页下载缓慢。受众对灾情信息的高度关注,鼓舞了媒体投入更多力量对灾情进行报道,间接促成各类信息的开放透明。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达88%的受众在地震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很多时候,民众认为捐款捐物,或者亲赴灾区,才是爱心的表现,事实上,关注是爱,也是慈善。

希望在破墟中前行

天灾之下,八方汇聚而来的爱让破碎的家园有了重生的希望。然而,土门镇村民哄抢救援物资,四川省卫生厅一工作人员殴打志愿者,马甸手机卡市商人奔赴灾区恶意充值牟利,却数度令人心寒。未来的日子里,任重而道远。

但请相信,经此劫难,我们离大国民已更近一步。#p#副标题#e#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二】

大 政 府

何谓大政府?大政府之"大",不是大包大揽的"大",而是有容乃大的"大"。大政府或现代政府,我们认为,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政府,其次是尊重民意的政府,再次是开放透明的政府。经此大劫,我们的政府离这个大政府,是更近,还是更远了?

两小时!温家宝专机起飞

 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地震,15时55分已经发布消息,温家宝将赶赴灾区;16时40分他的专机已经起飞。在这之前,15时,驻守在汶川的部队已经开始救援,随后,解放军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应对地震,更多的部队开赴灾区。

温家宝在灾区特别强调的是,“要不惜代价先救人”;“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的努力”。

中国首次!国旗为平民而降

将5月19日至21日设立为全国哀悼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旗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而降,汽笛为普通国民的死难哀鸣。国旗降半的那一刻,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

还有对遇难者遗体的处理,选择火葬或土葬尊重家属意愿,暂时无法确认的遗体,要编号、照相、记录特征,并剪下头发保存,便于日后做DNA鉴定。还有一群特殊的“遗体美容师”,下葬前进行遗体整容。这些,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救灾方针 前所未有的开放

5月24日,第二次赶赴灾区的温家宝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开放,也正是这一次救灾中的进步。

从灾后中央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报,到数不清的记者深入灾区采访,每天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提供信息的广泛流通,再到每天固定的记者招待会,这是信息的开放;而面对自发组织前往灾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政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容纳和善意,这是对民间力量的开放;允许多支国际救援队直接到达救灾现场,这是对国际的开放。

尊重民意 启动校舍质量调查

再说到尊重民意,除了降半旗和全国哀悼日的设立,还有启动对倍受质疑的中小学校舍质量的调查,并承诺如果发现“豆腐渣工程”,一定严肃查处;另外,还有审计组进驻红十字基金会,直接对红基会5·12地震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和拨付过程开展实时监督,并负责后期的审计工作。

公众满意度98.6%和100%

中央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分别使用电话和网络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受访公众对政府救灾行动的满意度分别是98.6%和100%。

也许有人对这两个调查的代表性有怀疑,但相信很少人会怀疑满意度很高这个描述。

劫难中政府的救灾行动离大政府更近了。

期待“大政府”融入日常执政

公众满意度已经很高,但我们还有更多希望。

希望救援不仅及时,还能更科学、专业。

希望对校舍质量的调查和对红十字基金会的监督不会成为空谈,真实的调查结果能及时公布;希望减少“豆腐渣建筑”出现的几率,抗震标准严格执行。

希望信息的开放能够延续;希望政府接纳和支持民间力量的崛起,学会与民间合作,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多元、更和谐。

归根到底一句话,希望政府的日常执政中也能奉行生命至上、尊重民意、开放透明的理念,希望我们的政府离大政府越来越近。#p#副标题#e#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三】

大 社 会

“大社会”是什么?是一个人们有热情、有能力守望相助的社会,是宽厚、强健、温暖的群体,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自信而充满力量。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投入捐款箱的一张钞票,鼠标的一次点击,哀悼日的一低首,都清楚无误地证明,你们、我们、他们同为一体。

慈善机构:民间援助主渠道

21天,417亿元人民币。

这是全国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的总和。其中中国红十字总会接受捐赠款物总额便超过80亿元,已向灾区提供14.84亿元。中华慈善总会到账捐款也达到6.82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3.28亿元。作为聚焦社会责任的权威团体,慈善机构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分布广泛的渠道,将民间的涓滴细流汇为大河,将大众的关切与爱心送往灾区。

赈灾企业:我们的社会责任更重

截至到5月22日,全国企业捐款总额达到160亿元 人民币,有8家企业捐款超过亿元,个人捐款超千万的绝大部分也都是企业家。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前所未有地以透明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许多企业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捐款后,又追加了第二次、三次捐款。还有企业积极与受灾地联系,制定相关的援助计划。它们不单从捐款金额上突破了以往的记录,也超越了企业赚钱、纳税的社会特性,将自身的责任放大,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捐助物资的标牌上,企业往昔冷冰冰的名字在这一刻与灾区人民贴近了。

志愿者:300万大军赴灾区

第一批志愿者于5月14日凌晨3点,几乎和军队一起出现在汶川灾区,从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志愿行动的序幕。据统计,奔赴四川灾区的志愿者队伍已经超过300万人。他们有普普通通的农民,有富豪榜上的企业家,有老人也有少年。身份不同,目的却一致,一切为了灾区!他们的行动虽然略显生涩,但已经明白,救援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理性,甚至提出有序参与、有效服务的口号,自发分工,探路、收集资讯、调集物资、疏散伤员,志愿者的行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明星们:关键时刻没有缺席

他们是明星、媒体宠儿,平日被花边和八卦包围,不时会惹来嘘声阵阵。但这一次,我们由衷为他们鼓掌,灾难面前他们没有缺席,虽然没了聚光灯下的夺目,红地毯前的风光,但章子怡的落泪,刘德华的一跪,还有更多奔赴灾区的演员和名人们,都值得我们喝一声彩,道一声谢。你们亲历亲为,表率作用有目共睹,灾区人民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来了,好样的!

小人物共同支撑起大社会

震灾过后23天,重建工作刚刚开始,一切远没有结束。汇集到的数百亿捐款是灾区的希望,也是相关管理机构的巨大压力。我们希望捐款的流向能够公开透明,人们的爱心不会换来寒心。我们希望企业的救助不只是偶然为之的善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希望社会对企业更宽容,“逼捐”大可不必。我们希望所有人的爱心如潮水涌来,但别像潮水一样退去。震后灾区一样需要大家关心。

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不可谓不是大社会,而这大社会又是由小人物所组成的,在这次震灾中,无数小人物们的自愿行动就成了“大”——每个人都不是孤单存在的,你我同勉。#p#副标题#e#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四】

大 媒 体

何谓“大媒体”?我们认为,大媒体不仅需要反应迅速,出色履行职责,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需要是社会活动的记录者,也应该是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大媒体之“大”,也体现在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经此一役,中国媒体离这个“大媒体”,是不是更近了?

传统媒体更快更强大

 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社在尚未确定震中、震级的情况下,发出第一则地震报道:“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15时20分,中央电视台进入直播,《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这一节目是央视对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其后,数百家中外媒体活跃在第一现场,亲历余震的威胁,连夜奋战,不肯休息。他们的表现,展示了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以及新闻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传统媒体打破常规,反应迅速,比以往更出色地履行了职责,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也赢得了国际媒体同行的尊重。

网络媒体开始成为主流

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络媒体迅速组建了新闻中心主导,军事、科技、财经、博客、论坛等多频道参与的超大规模报道团队,24小时滚动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大量民众通过上网了解灾情,网易等网站流量暴涨数倍。国新办网络局副局长彭波表示,网络媒体正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同时,“个人媒体、自媒体”开始发挥独特的作用。茂县女孩张琪发帖指引军方成功空降汶川、武警战士发帖寻到孕妻,他们所发出的信息,经过难以计数的转载传播之后,最终发挥了效用。

千千万万的网民和手机用户通过文字、语音和图像,彼此传递新闻和信息,他们都是“大媒体”中的一员。

媒体发起并参与社会运动

汶川地震之后第二天,中国部分媒体就向全国民众发出了行动起来,支援灾区的号召。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承办“《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共募集各类款项超过15亿元,创下一次性募捐活动的最高纪录。

网络媒体更是通过独特的功能,开设了网上捐款、寻亲、救援、献策、网民哀悼公祭、认养孤儿、心理援助行动等诸多平台,让广大网民更方便奉献爱心、寄托哀思。

面对天灾国难,媒体不仅是记录者,还应是各种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媒体发起社会运动,聚集民心,使我们能够更有力地抗击各种灾害。

中国媒体,加油!

当然,中国媒体还存在许多不足。从一开始,关于媒体为吸引眼球大量报道蟾蜍迁移、地陷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理性,采访阻碍救援、加重灾区儿童心理创伤等质疑声音不绝于耳。此外,“自媒体”发布信息缺乏有效的把关,一些谣言和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都是需要检讨和改进的地方。

但是这一次,传统媒体在灾难发生时不再缺席失语,而是能够及时全面进行报道。网络媒体大放异彩,“自媒体”开始发挥实质作用。中国媒体行业开始大规模发起社会运动。这都是中国媒体的进步,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将是长期的,灾区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中国媒体重任在肩。#p#副标题#e#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五】

大 慈 悲

爱是永不止息

因为你,我得以重新打量生命。

你在失去棱角的山峰间沉睡;你在废墟中紧抱孩子的书包落泪;你写下歪曲的粉笔字“妈妈不要伤心,我们会找回爸爸”。

物换星移,也许是我在废墟中长眠,而你在为我拭去发间尘土。

你是我已逝去和仍幸存的兄弟姐妹。是你教会了我如何去爱。

劫难降临人间。我们在深渊中匍匐潜行,寻找光明的启示。

很多故事开始在世上流传。

 丈夫把妻子绑在背后,用摩托车送她去太平间,给予她最后尊严;母亲用身体保护孩子,在手机上留下爱的遗言;深埋废墟中的少年获救,第一句话是:请给我一杯冰冻可乐。

我们颤抖,同感切肤之痛。

我们喟叹,领悟卑微生命的无限珍贵。

我们恍然如大彻大悟,紧紧拥抱身边至爱之人,感谢他们还在。

人们自发地前往灾区救援,国旗首次为普通人而降。

国人爆发出来的责任与担当,让世界刮目,令个体震动。

人性,亦可称之为“爱”,在灾难的瞬间得以升华。

这升华的爱,如潮水一般涌向人间,引发规模空前的集体性感动和激奋。

但是,潮水退去之后,余下的是什么?

大地震的数月乃至数年之后,人们会不会忘记那最初的感受?

如果在可预见的时日之内,升华的人性就开始黯淡,柔软的心灵就渐回刚硬,日常生活再度被物欲层层遮蔽,在沉潜中继续沉潜,那我们就并没有从劫难中获得真正的救赎。

不!我们期待,“5·12”之后的世界,能够真的和以往有所不同。

生是一种偶然,人类只是自然界不经意的一件创造。如果经此劫难,埋首凡尘的我们,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生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悲悯,并窥得由“动物本能”升华至“人性”的路途,那我们就没有辜负命运的良苦用心。

我们不死,我们幸存,当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学会感知个体的真实存在,学会在广袤的虚空中,为“人”找出一个清晰的坐标。我们要学会爱,并把它紧紧握在手心,作为对抗虚无与沉沦的武器,永不放手。

爱是对地震孤儿保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不仅援助他们当下的衣食,而且参与一代人的心灵重建;爱是对国民的施予意识和施予能力的培养巩固,并使其成为常态,而不是陷入“大灾大爱,无灾无爱”的庸碌循环;爱是把灾后重建当成政府和民众重塑亲合关系的契机,让彼此的善意促进沟通,使“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凸显;爱是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牢牢记得守望相助那一刻的温暖,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实体感、责任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霎那的泪泗奔流,停留在一霎那的自我道德满足。

爱是劫后余生的个体觉醒。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